【发展成就巡礼】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以高质量党建引领特色马院建设
五载风华,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河北工业大学党委的坚强引领下,锚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服务型党委”建设坐标,践行“立德树人”重大使命,将提升学生的获得感作为核心发力点,深度融合工业文化研究与校史文化教育的独特优势,秉持“政治建院、教学立院、科研兴院、人才强院,强硕争博、特色发展”建设理念,致力于将自身打造为对京津冀思政教育高质量发展有突出支撑作用的特色马院。
立足学科优势,打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服务型党委”工作品牌
学院党委秉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服务型党委”的建设定位,创新7个工作机制,总结出“5321”工作法。“5”即“五层五步”系统学习机制;“3”即党建引领思政全课堂建设机制、青年教师与青年学生协同培养机制、“1+1”政治理论学习和集体备课融合机制;“2”即党务工作规范化建设机制、党建成果示范展示机制;“1”即师德师风“养”“正”结合机制。其中,“5”是基础,“3”是主体,“2”是功能,“1”是保障。四个部分相互支撑、相辅相成,不断强化“教学—科研—支部”三位一体协同建设的鲜明特征,不断提升党建工作在育人工程中的政治优势和组织功能。
五年来,学院党委先后建设天津市高校领航工程样板党支部1个、河北省高校党建工作“双带头人”工作室1个、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养创建单位1个、河北省高校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学院获评河北省高校思政工作先进集体、天津市五四红旗团委、河北工业大学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大中专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天津市教育工会年度工作亮点展评特等奖等。2024年,学院党委入选教育部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
创新工作思路,坚持青年教师与青年学生协同培养
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工作理念
学院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工作理念,持续强化党管人才,创新人才工作机制,通过“揭榜挂帅”聚焦重点任务培养学科方向带头人,“以赛带训”助力青年教师成长,建立由代表性论著、科研项目、成果转化及应用等核心要素组成的评价体系,强化竞争和激励机制,在全院形成众心向党、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五年来,在校党委的指导和关怀下,学院共引进教师1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4人,1人破格给予校聘教授。教师100%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及相关学科背景,具有博士学位和45岁以下教师占比均在60%以上。教师中涌现出“全国模范教师”等国家级称号教师2人;“河北省教学名师”、河北省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等省部级称号教师20余人;1人荣获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特等奖;2人荣获天津市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连续4届有教师获得河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一等奖。
学院遵循“蹲苗—育才—拔节—孕穗”的学生成长规律
学院遵循“蹲苗—育才—拔节—孕穗”的学生成长规律,设置政治成长和学业成才两类培养目标,构建“双套教资(学业导师和政治导师)、双培计划(理论培养和实践培养)、双向目标(专业目标和政治目标)”的“双线四阶段”学生培养体系;通过“青年成长论坛”“学生学术沙龙”“小马有声”读书会等主题活动,鼓励青年教师吸收本科生进入自己的课题组,指导学生进行理论研究和课程实践。
五年来,学院教师先后获批并主持完成国家级教研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3项,省级项目15项,校级项目17项。获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部级(含)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4项。出版教研著(译)作2部,获得天津市优秀调研成果奖、河北省教学优秀成果奖。学生立项各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0余项,获各级各类科级创新竞赛、调研类竞赛省级以上奖项20余项,发表各级各类论文40余篇。
赓续工业教育传统,形成“大思政课”育人合力
学院发扬“兴工报国”办学传统、“工学并举”办学特色和“勤慎公忠”校训精神,构建“强学理、重实践、融校史、育工魂”的“1+4+8+N”大思政课培养体系,实现第一、第二、实践和拓展课堂一体规划,四个学年、八个学期连贯培养以及“校政企研行”五维教育资源融通。
基于网络数字平台,探索“一体联动、数字孪生、螺旋实践”的教学模式。“一体联动”即以“1+6+X”一体联动的工作机制,统筹规划思政课实践教学;“数字孪生”即基于网络数字平台,二次开发建设数字孪生平台,实现实践教学数字化管理、服务和育人的有机统一;“螺旋上升”即按照学生成长规律,规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构建评价体系,强化学生获得感和教师成就感,破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难题。
贯彻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分别与电气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开展课程思政结对共建,大多专业教师参与“1+6”课程思政建设项目,服务“双一流”学科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推动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与专业学院联合获批河北省、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门,获批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3人/个。
五年来,学院建成1门国家级一流课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门天津市一流课程(社会调查与方法),2门课程申报第三批国家级一流课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调查方法),建设了校本特色思政课教学案例集,编写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前沿问题》等教材。65%以上教师获得过校级及以上课堂教学质量优秀奖励。与国际教育学院联合探索国际化人才培养双语思政课教学改革,编译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双语七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双语六讲》《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双语七讲》等教辅。
以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为主攻方向,做好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
面向京津冀重大战略需求
学院面向京津冀重大战略需求,形成科学研究特色优势。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批建设,现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5个二级学科方向。学院搭建“5+5”科研平台(5个省级研究基地、5个校级平台),在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与经验、中国特色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高校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当代西方社会思潮批判、中国近现代重要历史人物研究等领域有较突出的成果显示度。
五年来,教师共发表高水平论文90余篇,其中A类期刊论文6篇,B类64篇,新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10项,其中重点项目1项,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6项,河北省、天津市社科基金项目23项,出版学术专著8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4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等权威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在《光明日报》等重要报媒发表理论文章20余篇。学院先后主办“马克思主义理论本土化建设国际研讨会”“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与发展高端论坛”等品牌论坛,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校指导百余次。
以学校“服务河北行动计划”为指引
以学校“服务河北行动计划”为指引,学院深度参与雄安新区大中小幼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制度设计,为高标准高质量建设雄安新区提供思政引领力;利用京津冀高校的思政资源与科研优势,对雄安新区的历史文化、社会发展、城市精神等进行系统研究,在《光明日报》《河北日报》、大学学报等媒体、期刊发表相关文章十余篇,获批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雄安新区哲社研究课题等多项;系统挖掘和梳理雄安新区思政资源,以实地研学和实景体验的方式,制作“未来之城·拔节生长”系列“大思政课”,围绕“科技之城”“生态之城”“法治之城”“红色之城”“人民之城”等专题系列短视频课程,讲好“未来之城”拔节生长的好故事;通过真实场景和数字虚拟场景的交互体验,以“三条路向”(津-雄现代工业文明、津-唐工业文化、津-冀总书记足迹)为主体,建设了较为稳定的实习实践基地,打造“沿着总书记的河北足迹”“河北省工业史”等一系列特色教学案例和虚拟仿真课程资源等。
五年来,先后有十余位教师入选天津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讲师团”,1名教师获评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1名教师获评天津市基层理论宣讲先进个人、1名教师获批河北省统一战线教学名师称号。“红心铸魂”学生宣讲团获评全国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学生调研报告两次获共青团中央表彰,调研成果获“挑战杯”红色文化专项省级特等奖等。
立足新时代、新阶段,马克思主义学院锚定学校“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社会主义大学”的建设目标,凝心聚力、奋发有为,将以新的成绩和更加饱满热情迎接学校第六次党代会胜利召开!
材料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审核:姜汪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