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尺讲台育桃李 一片丹心谱华章 ——记河北省最美教师、河北省教学名师、化工学院方静教授
为庆祝第41个教师节,河北工业大学特推出“弘扬教育家精神”专栏。专栏聚焦优秀教师践行“勤慎公忠”校训的生动实践,展现其立德树人、启智润心的先进事迹与精神风貌,以典型示范引领,激励教师争做“四有”好老师,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我愿举一束微光,照亮学生前行的道路,愿携一缕春风,温暖学生启航的心灵。
——题记
方静,河北工业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河北省最美教师、河北省教学名师、全国石油和化工教育青年教学名师、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天津市三八红旗手。
思政铸魂,深耕沃土根植家国情怀
作为专业课教师,方静始终坚持将知识传授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在主讲课程《化工原理》中,她将专业知识与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融合,根植科技报国理念,形成“润物无声”之课程思政。该课程获评国家级一流课程、河北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她被评为天津市师德先进个人,主编的教材评为天津市课程思政优秀教材。
在担任班导师期间,方静以“爱心、耐心、关心”助力学生茁壮成长。她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开展专业启航;带着西瓜为军训的学生送去清凉,举起红旗为奔跑的健儿加油鼓劲;疫情期间,定期给学生开线上会议和家长会,为学生送医买药,到火车站、飞机场接送学生;毕业时为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和升学规划……她所带的班级的大学英语四、六级通过率在学院名列前茅,荣获了学校优秀团支部、“最美班集体”“青年大学习活力支部”“一二·九”合唱比赛一等奖等优异成绩。学生不仅在学业进步了,而且对集体、专业、母校、国家也有了更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繁忙工作之余,方静深入区县为中小学生进行科普,用自己的专业和热情生动讲述化工与社会进步、国家发展、衣食住行的关系,点亮更多孩子的科技梦想,引导科技报国的新生动力。
科学树才,潜心钻研培养创新精神
方静以“四新”理念重构课程体系,提出“项目式+合作式”教学方法,从主持的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发表的100余篇科研论文、授权的20余项的发明专利、主研和参与的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中凝练教学案例和课程项目,引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打造出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金课”。主持省级以上教改项目5项,发表教学论文8篇,连续多年被学生评为课堂质量优秀和优秀任课教师。先后获得“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一等奖、“河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工科组第一名。
同时,方静始终将前沿科技和科研方法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近年来她培养的研究生获得国家奖学金6人,主持省级科研项目1项。她被学生评为“我心目中的好导师”、研究生课堂质量优秀。
实践育人,不忘初心紧跟国家需求
方静始终坚持将教育教学与我国化工行业发展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在讲解传质设备时,她将课堂搬到化工节能过程集成与资源利用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讲解设备运行时,她邀请一线技术人员共同分析;探讨项目工艺时,她请来物理化学、分离工程的专家一同指导。她每年指导创新拔尖班的学生开展科研实践和专业竞赛。近年来指导本科生获得国家级专业竞赛一、二等奖20余项、双创项目3项、发表科研论文5篇,先后荣获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优秀指导教师、华北地区“化工原理竞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优秀指导教师”。
从教22年来,方静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将一个个原理公式化作育人的阶梯,用一张张竞赛图纸铺就创新的跑道。那些点燃在三尺讲台上的微光,终将在时代的化工厂里,合成属于中国制造的璀璨结晶。
编辑/马婕
审核/刘熙媛 王志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