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工大 | 多家主流媒体报道我校韩旭教授荣获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4月12日,河北省科技奖励大会在石家庄召开,韩旭教授荣获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新华网、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资讯、河北日报、河北广播电视台、河北新闻网、长城网、冀云、津云、河北学习平台、张家口新闻网、澎湃号、搜狐网、新浪财经、荆楚网等十余家主流媒体对其进行了专题报道。
01 不断探索 创新未来
4月14日,新华网发布《韩旭:创新求索 中国“智”造》,报道了韩旭教授的相关事迹。
02 坚定信念 扎实忘我
4月16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平台发布《骄傲!河北工业大学韩旭教授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一文,报道我校韩旭教授获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事迹。科研道路上他信念坚定,潜心研究;校长岗位上他统筹谋划,扎实忘我。
骄傲!河北工业大学韩旭教授
荣获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4月12日上午,河北省科技奖励大会在石家庄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为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韩旭颁发证书。
韩旭教授三十多年来以工程力学为基础,致力于复杂装备先进设计领域的理论创新、技术突破与工程应用。他系统地开展了“装备高性能设计与精细模拟”研究,在复杂装备高性能工程优化、极端环境下装备高精度设计、机电装备高可靠性保障等共性核心基础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果显著提升了设计引领的集成创新能力,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工业机器人等领域 50 余家企业,以及多个国家重点工程中,解决了一批卡脖子难题,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及国防安全效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他引12000余次,近7年连续入选Elsevier机械工程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
在学科发展、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韩旭教授系统构建了我国制造业急需的高性能工程优化设计理论、方法及专业定制设计系统,引领了我国工业装备的正向设计和自主创新,在国内最早构建了工程反问题的一般性框架和理论,提出了多源、随机、空间分布动态载荷识别系列新方法,攻克了复杂制造工艺及极端工况下难以获取关键模型;开辟了机电装备可靠性质量保障与增长技术体系,推动工业装备全寿命保质设计核心共性技术研发,满足工业装备服役稳定性和安全性迫切需求。
近5年,韩旭教授在河北省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打造智能装备研发平台,推动了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与高质量发展,服务我省智能装备企业转型升级;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聚焦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研究,助力我省支柱产业发展;开发环境治理装备和技术,满足我省现代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助力新兴环保装备产业发展。实施“元光学者”计划,开创河北省高校人才引育新格局;推进国际化办学,提升河北省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践行“落地冲高”工作思路,服务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带动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对接县域经济,打造河北省“快转”基地和创新策源地;秉承“工学并举”办学特色,为河北省培养行业产业急需人才。
作为科研工作者,韩旭教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潜心科学研究,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校长,他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对学校发展统筹谋划、兢兢业业、甘于奉献,以忘我的工作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带领学校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03 同框可贺 一同努力
4月16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布《同台表彰!校友付士峰与河北工业大学校长韩旭在河北省科技奖励大会“同框”》一文。母校永远是我们的后盾,河工人,一同在努力。
同台表彰!校友付士峰与河北工业大学校长韩旭
在河北省科技奖励大会“同框”
“士峰!祝贺你获得科技进步一等奖!”校长韩旭握着付士峰校友的手,对他表示祝贺。“谢谢老师!不负母校培养!不负恩师教诲!”
4月12日上午,河北工业大学土木与交通学院优秀校友付士峰与校长韩旭,在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喜相逢:一位是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一位是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校内校外,我们河工人都在为燕赵大地的改革发展奋进,为中国科技的未来奋斗”!
付士峰,河北工业大学优秀校友,现任石家庄校友会副秘书长,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总工办主任、河北省固废建材化利用重点实验室主任。其团队科研项目“低碳机制骨料新工业体系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荣获2021年度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主要应用于高品质建筑材料研发与固废综合利用。
众所周知,我国是基建强国。砂石作为基础建设的主要用料,年用量高达200多亿吨。近年来,天然砂石极度短缺,劣质砂石滥用;同时,尾矿、建筑垃圾堆存加剧了环境破坏。
“我们团队希望通过技术的革新,还地球青山绿水!”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建立了尾矿综合利用新体系,形成了无三废排放清洁生产模式;创新了建筑垃圾利用成套技术;形成了机制砂质量提升、应用关键技术与理论体系;改进了传统设备,发明了高品质骨料智能、绿色生产设备与工艺。
在该项目中,付士峰和团队编制国标3部,行标、省标6部,授权专利50件,出版专著3部,发表高水平论文30余篇,共同改进的设备,打破了国外垄断。他们的研究成果,用于30余条生产线的建设,在川藏铁路、杭绍台高速等50余项重点工程,及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中得到应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新区建设提供了优质骨料保障。近三年新增产值65亿元,利润、利税各15亿元,消纳固废约3000万吨,减少氮氧化物、粉尘近2万吨。钱七虎、杜彦良等四位院士及中国砂石协会认为,该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引领了砂石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我的科研路上,一直都有母校的助力!”付士峰说,他的科研选题很多都是在硕士、博士攻读过程中积累,而后在导师的指导下逐渐成熟并付诸实践。
在他看来,母校河北工业大学就是自己搞科研的“靠山”:研究没思路了,可以找导师请教,和师兄弟们探讨;需要做实验了,母校有最好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可以使用。
在绿色建材领域科技研发过程中,付士峰发现建材的生产设备创新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目前,建材生产设备市场基本都是大型笨重设备,耗费钢材量大,耗能普遍偏高,不但产品质量难以精细化控制,而且检修起来也非常困难。如何对设备进一步优化,提高设备轻量化、智能化程度,成为团队亟需解决的问题。“设备的创新升级,需要可靠性设计的保证。” 付士峰说。“韩旭校长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以后我也会常回母校,向老师们请教、合作的。”
“母校给了我科研上的支持,更给了我精神上的信仰!”付士峰说,“勤慎公忠”的校训精神一直刻在他的心头,鼓励他“勤以治学,慎以立身,公以对人,忠以处事”,“我受益良多!”
近年来,付士峰成绩斐然,2020年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8入选“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并先后获得“省直五四青年奖章”“践行爱国奋斗精神典型”“河北青年五四奖章提名奖”“建筑结构行业杰出青年”等多项荣誉,在多家学术组织担任副主任委员、委员职务。
“这是我第二次荣获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未来,我会继续不断努力,创造更多优质成果向母校报喜!”付士峰深情地说,“读书时,我以母校为荣;希望未来,我也能有机会让母校以我为荣!”
在同一场大会上,校长韩旭从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手里接过了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证书。
三十多年来,韩旭教授以工程力学为基础,致力于复杂装备先进设计领域的理论创新、技术突破与工程应用。系统地开展了“装备高性能设计与精细模拟”研究,在复杂装备高性能工程优化、极端环境下装备高精度设计、机电装备高可靠性保障等共性核心基础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果显著提升了设计引领的集成创新能力,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工业机器人等领域50余家企业,以及多个国家重点工程中,解决了一批“卡脖子”难题,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国防安全效益。发表SCI论文200余篇,他引12000余次,近7年连续入选Elsevier机械工程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
在学科发展、推动行业技术进步等方面,韩旭教授系统构建了我国制造业急需的高性能工程优化设计理论、方法及专业定制设计系统,引领了我国工业装备的正向设计和自主创新,在国内最早构建了工程反问题的一般性框架和理论,提出了多源、随机、空间分布动态载荷识别系列新方法,攻克了复杂制造工艺及极端工况下难以获取关键模型;开辟了机电装备可靠性质量保障与增长技术体系,推动工业装备全寿命保质设计核心共性技术研发,满足工业装备服役稳定性和安全性迫切需求。
近5年,韩旭教授在河北省传统产业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河北省高等教育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打造智能装备研发平台,推动了产业新旧动能转换与高质量发展,服务我省智能装备企业转型升级;搭建高能级创新平台,聚焦前瞻性、引领性、颠覆性研究,助力我省支柱产业发展;开发环境治理装备和技术,满足我省现代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助力新兴环保装备产业发展。实施“元光学者计划”,开创河北省高校人才引育新格局;推进国际化办学,提升河北省高等教育对外开放水平。践行“落地冲高”工作思路,服务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学科特色优势,带动河北省高校科技创新水平提升;对接县域经济,打造河北省“快转”基地和创新策源地;秉承“工学并举”办学特色,为河北省培养行业产业急需人才。
作为科研工作者,韩旭教授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爱国情怀,潜心科学研究,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校长,他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对学校发展统筹谋划、兢兢业业、甘于奉献,以忘我的工作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带领学校实现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校友与校长同台接受表彰,让我们看到了河工人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作出的努力与贡献,在解决国家科技领域“卡脖子”问题的信心与决心!无论你身在何处,母校都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
04 坚守原创 精进科技
4月13日,人民资讯发布《韩旭:要做就做原创的机械设计》,对韩旭教授在科技创新路上的奋斗经历进行了报道。
韩旭:要做就做原创的机械设计
如果科研工作者必须要具备一种精神品质,韩旭的选择是“坚持”。
“你干一件事情就一定把它干好。”这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30多年科研路上的实际行动。
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韩旭
作为我国机械设计领域知名专家,韩旭致力于复杂装备先进设计领域的理论创新、技术突破与工程应用。他在复杂装备高性能工程优化、极端环境下装备高精度设计、机电装备高可靠性保障等共性核心基础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跃升及高精尖领域重大装备的自主研发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4月12日举行的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韩旭被授予“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做原创的机械设计
1990年,韩旭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与工程力学系毕业,进入张家口煤矿机械厂工作。从画图员到助理工程师,五年的工作经历,让韩旭与“机械设计”结缘。也是在那时,“创新”在他心中扎了根。
韩旭在张家口煤矿机械厂工作
“那时候,我们机械制造能力比较弱,很多都是测绘、仿制产品。”韩旭回忆,当时有家企业按照国外厂家提供的图纸,把布料机进行了仿制,出厂后就投入使用了。后来,客户要提升生产能力,臂展要增加三倍,企业按照原来的设计直接将布料机的零部件等比放大,却发现设备根本用不了。
“得知企业的需求后,我和团队对整个布料机重新进行了力学分析和优化设计,让它在满足使用工况的条件下,重量更轻,为企业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
之后,韩旭立下了目标:模仿永远只能走在别人的后面,我们一定要做原创的机械设计。
韩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瞄准了目标,韩旭全身心投入到机械设计领域,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在新加坡完成博士后研究,韩旭放弃赴美国深造的机会,毅然回国。
“在新加坡学习的这八年,为我的知识储备和掌握国际前沿研究动态打下了基础。随着科研成果的发表,我回国的意愿变得更加强烈。”韩旭语气坚定,“我要把成果带回中国!”
2004年,韩旭来到湖南大学任教。凭借多年计算力学的研究基础,以及特种装备研发等工业项目经验,他决定向汽车碰撞、爆炸冲击、飞机迫降等高端装备设计发起挑战。
“我们就是针对这种特种装备在极端工况下如何进行设计,特别是强调自主设计来做这些工作。”韩旭说。
韩旭撰写的学术专著
在装备开发中,物理样机试制和测试次数可达成百上千次,周期长且成本高昂。如何克服传统设计存在的质量、效率、成本等问题,韩旭决定采用数字化设计技术,通过高精度数值模拟,在装备基础数据和服役性能之间搭建桥梁。
科研如登山,总有过不完的坎儿。如何在极端工况下获取关键力学参量?怎样实现高可信精细化模拟?设计效率、多性能协同是否可以达到……
韩旭带领课题组破解一个个难题,最终系统构建了我国制造业急需的高性能工程优化设计理论、方法及专业定制设计系统。他们攻克了复杂制造工艺及极端工况下难以获取关键模型的技术瓶颈,大幅减少昂贵物理试验次数,实现了高可信高保真的全息模拟,为数值模拟与装备设计搭建了桥梁。
“我能很有信心地说,在快速分析与高性能工程优化方法上,我们破解了国外‘卡脖子’技术,专业水平和能力跻身国际前列。”韩旭介绍,对比国外设计系统iSIGHT,在精度相当的前提下效率提升40%—80%。
韩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韩旭作为第一完成人,团队成果“复杂装备数字化设计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及其应用”。
让学校发展跑起来
2016年9月,韩旭服从组织安排,担任河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韩旭心中隐隐期待:为家乡高等教育作贡献的时候到来了。
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
“来到学校首先要了解‘家底’。当时,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师资力量等各方面实力都不足。”韩旭说,身上担子很重,但学校的发展不能慢步走了,要跑起来。
从哪里突破?韩旭首先瞄准了科研,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申报国家级项目,努力斩获一批标志性成果。
省部共建电工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工装备是河北省的支柱产业,急需高水平科研平台和人才支撑。为此,韩旭推动整合电气、机械、信息和材料等优势学科资源,筹建“省部共建电工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7年获得科技部批准,为学校搭建了高水平的科研平台。
当时,国产工业机器人普遍存在稳定性不高的问题。“有时,一台机器人出现故障,整条生产线都要被迫停工,极度影响生产效率。因此,虽然成本更高,但很多企业会选择国外产品。”韩旭说。
韩旭走访企业调研
2017年,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得到这个消息后,我想机会来了!”韩旭立即组织师资力量和合作单位联合申报,把项目拿下来,围绕机器人的可靠性和质量增长技术开展科研攻关。
“国产工业机器人可靠性数据缺乏,急需开发工业机器人可靠性数据采集、分析和评估软件。但是,可靠性分析方法涉及极为复杂的数学计算,参数在不同的公式中传递,耦合关系复杂。”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工程设计与可靠性研究团队成员陶友瑞说。
团队成员研发工业机器人可靠性增长设计平台
如何把机器人的作业数据及可靠性算法转化为计算机逻辑,逐一设置功能模块并达到技术要求?陶友瑞回忆,当时,团队开展了一场涉及机械、电气、软件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协同攻关。“我们从最原始的参数编码入手,到搭建程序框架、创建功能、测试等,一个环节有误差就要推倒重来。”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团队终于高质量完成了工业机器人可靠性增长设计平台的开发,有效提升了机器人设计和管理能力。从2017年12月立项到2021年9月结题,韩旭带领团队突破了工业机器人可靠性建模、设计、评估和试验中的技术瓶颈,建立起工业机器人可靠性质量规范,形成较为完善的可靠性质量保障技术。
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消防灭火机器人
“论文做得再好,研究最终也要为成果转化服务。”韩旭认为,做科研是围绕问题展开的,目的是解决实际技术难题,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
目前,河北工业大学的高水平机器人研究成果,已经在唐山开诚智能、常州铭赛、南京埃斯顿等省内外重点工业机器人企业应用。产品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和效率大幅提升,有力激发了国内企业使用国产工业机器人的积极性。
水陆两栖作业平台正在清除河道水草
此外,该项技术成果还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进行了延伸应用,开发出水下检测机器人、水陆两栖作业平台等多套水下装备,为雄安新区、衡水湖湿地综合生态治理提供先进装备和解决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让河北工业大学在科研攻关上得到有效锻炼,科研水平显著提升,成为河北高校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要把人才引进来
攻克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的背后,离不开人才支撑。对高校来说,必须提升人才“磁吸力”,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
“我觉得好学校就是老师好、学生好。我们创新机制,千方百计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韩旭说。
2016年底,河北工业大学推出“元光学者”计划,积极探索高校人才引育的新模式。目前,累计引育357名“元光学者”。其中国家级人才由实施前的4人,增加到现在的20余人,汇聚了一批学科领军人才、青年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
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展厅
“机械工程学院目前有10支科研团队,都是由国家级、省部级人才领衔,团队成员学科交叉,形成优势互补,在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上更具竞争力。”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胜利有感而发,这也搭建了一条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5年来,河北工业大学新增“省部共建电工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级平台;国家基金立项数连续3年突破百项,居省属高校第一位;电气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努力付出终有回报。韩旭眼中带笑:“当时感觉遥不可及的目标,现在我们都努力实现了。”
韩旭与学生进行交流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现在,韩旭带领团队进行着又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人工智能2030”项目研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尝试“数字孪生”。
“在自主创新方面,我们还面临着很多‘空白’,要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路还很长,我们继续努力。”韩旭说。
05 学以致用 精益求精
4月14日,河北日报以《韩旭:“力”的学以致用》为标题,报道了韩旭教授的先进事迹。他做人谦逊温和,做事雷厉风行,做学问精益求精,30余年主持多项重大项目,多次获得业内荣誉。工作之余,仍坚持学习,自我提高。
韩旭:“力”的学以致用
韩旭,男,1968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河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复杂装备先进设计领域的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和全面工程应用。他构建了面向工程实际的高性能工程优化设计理论、方法及专业定制设计系统;拓展了极端环境下装备精细模拟与多源耦合不确定性度量理论,建立了工业机器人可靠性质量保障与增长技术体系,推动智能装备全寿命保质设计核心共性技术研发,满足智能装备服役稳定性和安全性迫切需求。荣获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30余年主持多项重大项目、获得业内荣誉不胜枚举……在外人看来,这样的业绩已相当不错,足够引以为傲了。然而,河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韩旭并不满足。工作之余,他仍然坚持学习,充实提高自己——办公桌上常年摆放着各类工程技术方面的书籍资料,有点儿时间就拿来翻看。
做人谦逊温和,做事雷厉风行,做学问精益求精,是很多和韩旭打过交道的人对他的印象。
4月12日,在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韩旭接过了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证书。但对他而言,获奖并未给他的工作带来太多改变。“得奖并不意味着什么。我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做科研其实蛮辛苦,到了一站后,得往下一站走。”
不惧挑战迎难而上
韩旭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1990年毕业时,韩旭选择了回到老家张家口,在工厂生产一线的“大熔炉”里接受锻炼。
最早,他将自己所学的数值分析技术,应用到一线生产实践中。但在计算过程中,韩旭发现,公司花大价钱采购来的国外先进设备,虽然看上去“高大上”,但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我们能不能造出自己的机器装备?”当韩旭提出这个想法时,很多人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支持者寥寥。可韩旭觉得,“总要先试一试再说”。
“那时候,一间办公室、几张桌椅,三四个人围在一起工作,技术资料更是缺乏。”韩旭回忆,他和同事们四处寻找资料,把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用来购买技术资料和专业书籍。
但从模仿到自主设计,跨越之大,让人望而却步。韩旭也知道,一条巨大的沟壑横亘在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
沟壑怎么填平?1995年,韩旭决定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那年夏天,他被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力学专业录取,如愿成为了一名硕士研究生。
毕业那年,品学兼优的韩旭被推荐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继续深造。从工程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从实际数据中提炼科学规律,让韩旭从科研中不断收获,也让他尝到坐冷板凳的滋味。
“在新加坡读博时很辛苦,有段日子还挺难熬的。”韩旭笑着说。1997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读博时,他选择了工程反问题理论和方法工作的研究方向。
反问题无论从数学理论层面还是工程应用上来说,都比正问题难得多,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即便如此,韩旭还是毅然决然地进入了这一研究领域。“我想做重要且有挑战的课题。”
然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意味着一次次尝试,一次次重来。大多数时候,研究结果都难尽人意。
“跑”数据耗时长,调试程序更是个力气活,需要不眠不休盯着。更常见的是失败,但他却没有时间沮丧。“在导师训练下,大家早就形成了条件反射,遇到问题马上去找原因,直到想出新办法去解决。”
在读博的三年时间里,韩旭陆续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随着越来越多研究成果发表,回国的意愿日渐强烈。“我要把成果带回祖国。”2004年,韩旭带着学术设想回国,并埋下梦想的种子。
不眠不休潜心研究
从业数年,他发表了200余篇SCI论文,近7年连续入选Elsevier机械工程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而这背后,是韩旭超乎常人的专注和付出。
现代装备结构、工艺、服役环境复杂,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以粗放式发展、逆向模仿为主,关键共性设计技术缺失,高端设计为国外主导。提升装备设计品质、效率、性能,实现装备高性能正向设计是行业内多年来面临的瓶颈。
“一步步来!科学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只要敢于探索,就有成功的希望。”韩旭知道,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出的成果。
身边的同事们也不否认,挑战的结果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创新,不就是在无数不可能中,找那一丁点儿的可能性吗?”韩旭说。
就这样,韩旭带着几个学生,踏上了引领我国工业装备的正向设计和自主创新的旅程。
韩旭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基于数值模拟的复杂装备先进设计理论与方法,在反问题理论、结构快速模拟、高性能工程优化和可靠性理论等基础性和前沿性问题上获得突破。
“他是时时刻刻拧紧的发条,不曾松过一刻。”同事们都说,韩旭是单位有名的“实验机器人”。
数值计算中一项主要的工作就是设计程序、调试程序。程序调试的过程不能间断,这是一个耐心活,有时候一个小盹,就有可能找不到调试的地方,只能重头再来。这还是一个细致活,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为了一组参数,韩旭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实验室里,和他的学生轮流盯着电脑,一盯可能就好几个月。
“程序不怕不通,不通的话就直接调整不通那一段。最怕的就是每次都能算,可是每次算出来结果不一样。出现这种情况,就只能从头到尾一个一个比对。”韩旭记得,有一次一个程序里出现了l(小写字母)和1(阿拉伯数字)的差错,他带着学生找了足足2个月才彻底解决。
从事科研工作,不付出肯定是没有收获,但付出了也不一定能够如愿。幸运的是,韩旭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韩旭和团队在国内最早建立了工程反问题的一般性框架和理论方法,研发了成套自主可控的面向工程实际的高效优化与专业化定制设计系统,实质性推动数值模拟由辅助性分析工具到主导性正向设计的关键转变,并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工业机器人等多个国家重点工程中,解决了一批卡脖子难题,合作研发的多项重要装备填补国内空白及列装部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及国防安全效益。
不拘一格引育人才
韩旭认为,自己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比较顺,得益于领导、同事和家人给予的大力帮助。
在申请杰青项目时,前辈给他提供项目申请经验,同事对标书提出修改意见,学校为项目申报提供了很多支持。韩旭说,这让他感受到,科研不是一个人的旅程。
2016年,韩旭重回河北,担任河北工业大学校长。科研之外,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培养下一代科研人才上。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从事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多年,韩旭对人才成长规律有着深刻认识。
2016年,河北工业大学出台了“元光学者计划”等一系列人才政策,计划通过完善激励体系、扶持政策,为学校引进和培养一批有潜力的青年学者和有国家级科研水平的人才。
扶持政策,意味着什么?
“起步的第一个台阶。”韩旭说,“比如30来岁的科研苗子,申请国家和省里的基金不容易。经费补贴就可能成就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这些苗子可能成长为未来的学术带头人,甚至是知名专家。”
实践证明,河北工大开辟了一条不拘一格选好人才、千方百计育好人才、发挥特长用好人才、立德树人检验人才的新路子,开创了我省高校人才引育新模式。
随着学校人才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韩旭抛出了一个新的目标——“基金百项”!
“项目申报是途径而非目的。我们不唯项目、不唯论文,我们只是希望以科研项目为平台,将科学研究内容、成果及科研前沿信息融入日常教学进程,从而实现教学相长。”韩旭说。
韩旭的决心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校院两级不断推动工作落实,很多教师开始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次基金项目申报。
激励效应持续发酵。从2017年到2019年,学校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连年攀升,2020年、2021年国家基金数接连破百。
“当初感觉遥不可及的愿望,实现了!”韩旭眉头的皱纹,慢慢舒展开来。
目标的一步步实现,让河北工大的人心越聚越齐,干劲儿越来越大。
近年来,在践行“落地冲高”工作思路、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我省创新策源地和成果“快转”基地的工作中,学校“走访百县”的足迹踏遍燕赵大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惠及民生。在韩旭的带领下,学校积极构建“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新模式,带动了省内高校共同发展。
虽有行政职务在身,但韩旭每天还会留出时间给科研。阅读文献、申请课题、和团队成员讨论技术问题,他乐此不疲。
韩旭常说:“干一件事情就一定要把它干好”。这句话也影响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
06 会议举行 会议实录
4月13日,河北广播电视台、河北日报客户端报道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石家庄召开,并介绍我校韩旭教授获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石家庄召开
王东峰在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强调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北
王东峰为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代表颁发证书
王正谱主持 廉毅敏等出席
4月12日上午,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石家庄召开。王东峰为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代表韩旭、刘日平颁发证书
4月12日上午,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石家庄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在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河北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北,为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正谱主持会议,省委副书记廉毅敏等出席会议。
上午9时30分,大会开幕。全场起立,奏唱国歌。王东峰为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代表韩旭、刘日平颁发证书,与会领导为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者代表颁发证书。
4月12日上午,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石家庄召开。与会领导为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者代表颁发证书
王东峰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全省科技战线广大工作者和所有关心支持河北科技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致以崇高敬意。王东峰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战略谋划,推动科技创新主体加快成长,科技创新平台提档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成效突出,科技体制和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型河北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全省各地各部门要坚持政治站位和深化思想认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北。
王东峰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实施重点突破,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新优势。一要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全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二要深入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健全完善省级实验室体系,打造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三要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提高与京津研究院所战略合作水平,增强雄安新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各级各类开发区能级,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四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持续办好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五要深入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抓好专业化、国际化众创空间建设,切实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六要深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建好用好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构建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七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科技管理机制和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八要深入落实国家科技政策,进一步加强企业帮扶、政策宣传和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九要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强冀”战略,积极开展技能提升行动,打造一流科技人才队伍。十要深入防范化解科技领域风险,确保科技安全万无一失。
4月12日上午,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石家庄召开。这是会议现场
王东峰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和健全责任体系,分工负责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责任、分管领导主管责任,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科协和有关部门职能作用,凝心聚力抓落实。强化督导考核,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王正谱指出,全省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按照王东峰书记讲话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学习榜样、追求卓越,大力营造抓科技、谋创新、促发展的浓厚氛围。要拓展科研平台,挖掘现有平台潜力,争取更多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布局河北,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要促进成果转化,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要集聚科技人才,聚焦培养、引进、使用环节,着力做好政策创新、体制改革、平台搭建、环境营造等工作,积极引育一批高端科研团队、产业“高精尖缺”人才。要优化创新生态,强化资源统筹配置,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放管服”改革,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加快创新型河北建设,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
会上,副省长严鹏程宣读《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代表刘日平、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奖者代表冯志红作了发言。
会议以广电网络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各市(含定州、辛集市)、雄安新区设分会场。省领导张超超、张政、葛海蛟、柯俊、董晓宇、袁桐利、梁田庚;省直有关单位、部分驻石省属重点骨干大学、科研院所主要负责人;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和驻石省科学技术奖其他奖项获奖代表在主会场参加会议。
据悉,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259项(人)。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人;省自然科学奖2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1项;省技术发明奖18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14项,其中一等奖23项,二等奖78项,三等奖113项;4人获省科学技术合作奖。
07 直面挑战 攻克难关
4月14日,河北新闻网发布长城视频《韩旭:创新求索 中国“智”造》。在起伏跌宕的科研道路上,韩旭教授勇攀高峰,直面“卡脖子”难关,为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我国装备自主研发作出积极贡献,并为我校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韩旭:创新求索 中国“智”造
在起伏跌宕的科研路上,总有人坚持不懈,攀登着一座座高峰。
在与世界先进技术的较量中,总有人披荆斩棘,推动中国“智”造从跟跑向领跑飞跃。
机械设计是韩旭30余年不懈奋斗的科研主线。从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到工程应用,他在复杂装备高性能工程优化、极端环境下装备高精度设计、机电装备高可靠性保障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装备自主研发作出积极贡献。
作为科研工作者,他直面挑战,攻克“卡脖子”技术,提升装备制造科技创新水平;作为河北工业大学的校长,他服务地方,推动科研成果与企业高效对接,赋能河北制造业转型升级。
理想信念领航,勤奋实干为桨。对韩旭来说,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这一荣誉是肯定,更是新的起点。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08 潜心研究 业内认可
4月14日,河北新闻网以《新闻纵深 | 韩旭:“力”的学以致用》为标题,报道了韩旭教授的先进事迹。他做人谦逊温和,做事雷厉风行,做学问精益求精,30余年主持多项重大项目,多次获得业内荣誉。
新闻纵深 | 韩旭:“力”的学以致用
“力”的学以致用
——记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
河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韩旭
【人物名片】
韩旭,男,1968年6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河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30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复杂装备先进设计领域的基础理论创新、关键技术突破和全面工程应用。他构建了面向工程实际的高性能工程优化设计理论、方法及专业定制设计系统;拓展了极端环境下装备精细模拟与多源耦合不确定性度量理论,为国家重大型号及国防装备的提质增效提供了关键高精度分析与设计工具;建立了工业机器人可靠性质量保障与增长技术体系,推动智能装备全寿命保质设计核心共性技术研发,满足智能装备服役稳定性和安全性迫切需求。荣获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30余年主持多项重大项目、获得业内荣誉不胜枚举……在外人看来,这样的业绩已相当不错,足够引以为傲了。然而,河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韩旭并不满足。工作之余,他仍然坚持学习,充实提高自己——办公桌上常年摆放着各类工程技术方面的书籍资料,有点儿时间就拿来翻看。
做人谦逊温和,做事雷厉风行,做学问精益求精,是很多和韩旭打过交道的人对他的印象。
4月12日,在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韩旭接过了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证书。但对他而言,获奖并未给他的工作带来太多改变。“得奖并不意味着什么。我还是该干什么干什么,做科研其实蛮辛苦,到了一站后,得往下一站走。”
不惧挑战迎难而上
韩旭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工程力学系。1990年毕业时,韩旭选择了回到老家张家口,在工厂生产一线的“大熔炉”里接受锻炼。
最早,他将自己所学的数值分析技术,应用到一线生产实践中。但在计算过程中,韩旭发现,公司花大价钱采购来的国外先进设备,虽然看上去“高大上”,但使用效果并不理想。
“我们能不能造出自己的机器装备?”当韩旭提出这个想法时,很多人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支持者寥寥。可韩旭觉得,“总要先试一试再说”。
“那时候,一间办公室、几张桌椅,三四个人围在一起工作,技术资料更是缺乏。”韩旭回忆,他和同事们四处寻找资料,把省吃俭用攒下来的钱用来购买技术资料和专业书籍。
但从模仿到自主设计,跨越之大,让人望而却步。韩旭也知道,一条巨大的沟壑横亘在中国与世界先进水平之间。
沟壑怎么填平?1995年,韩旭决定去看看更大的世界。
那年夏天,他被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力学专业录取,如愿成为了一名硕士研究生。
毕业那年,品学兼优的韩旭被推荐到新加坡国立大学继续深造。从工程实践中发现科学问题,从实际数据中提炼科学规律,让韩旭从科研中不断收获,也让他尝到坐冷板凳的滋味。
“在新加坡读博时很辛苦,有段日子还挺难熬的。”韩旭笑着说。1997年赴新加坡国立大学读博时,他选择了工程反问题理论和方法工作的研究方向。
反问题无论从数学理论层面还是工程应用上来说,都比正问题难得多,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即便如此,韩旭还是毅然决然地进入了这一研究领域。“我想做重要且有挑战的课题。”
然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意味着一次次尝试,一次次重来。大多数时候,研究结果都难尽人意。
“跑”数据耗时长,调试程序更是个力气活,需要不眠不休盯着。更常见的是失败,但他却没有时间沮丧。“在导师训练下,大家早就形成了条件反射,遇到问题马上去找原因,直到想出新办法去解决。”
在读博的三年时间里,韩旭陆续发表了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随着越来越多研究成果发表,回国的意愿日渐强烈。“我要把成果带回祖国。”2004年,韩旭带着学术设想回国,并埋下梦想的种子。
不眠不休潜心研究
从业数年,他发表了200余篇SCI论文,近7年连续入选Elsevier机械工程领域中国高被引学者,出版中英文专著4部,授权发明专利80余项,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而这背后,是韩旭超乎常人的专注和付出。
现代装备结构、工艺、服役环境复杂,长期以来我国制造业以粗放式发展、逆向模仿为主,关键共性设计技术缺失,高端设计为国外主导。提升装备设计品质、效率、性能,实现装备高性能正向设计是行业内多年来面临的瓶颈。
“一步步来!科学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只要敢于探索,就有成功的希望。”韩旭知道,这不是短时间内能出的成果。
身边的同事们也不否认,挑战的结果很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创新,不就是在无数不可能中,找那一丁点儿的可能性吗?”韩旭说。
就这样,韩旭带着几个学生,踏上了引领我国工业装备的正向设计和自主创新的旅程。
韩旭的主要研究领域是基于数值模拟的复杂装备先进设计理论与方法,在反问题理论、结构快速模拟、高性能工程优化和可靠性理论等基础性和前沿性问题上获得突破。
“他是时时刻刻拧紧的发条,不曾松过一刻。”同事们都说,韩旭是单位有名的“实验机器人”。
数值计算中一项主要的工作就是设计程序、调试程序。程序调试的过程不能间断,这是一个耐心活,有时候一个小盹,就有可能找不到调试的地方,只能重头再来。这还是一个细致活,任何差错都可能导致前功尽弃。
为了一组参数,韩旭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实验室里,和他的学生轮流盯着电脑,一盯可能就好几个月。
“程序不怕不通,不通的话就直接调整不通那一段。最怕的就是每次都能算,可是每次算出来结果不一样。出现这种情况,就只能从头到尾一个一个比对。”韩旭记得,有一次一个程序里出现了l(小写字母)和1(阿拉伯数字)的差错,他带着学生找了足足2个月才彻底解决。
从事科研工作,不付出肯定是没有收获,但付出了也不一定能够如愿。幸运的是,韩旭的付出得到了回报。
韩旭和团队在国内最早建立了工程反问题的一般性框架和理论方法,研发了成套自主可控的面向工程实际的高效优化与专业化定制设计系统,实质性推动数值模拟由辅助性分析工具到主导性正向设计的关键转变,并成功应用于航空航天、核电、工业机器人等多个国家重点工程中,解决了一批卡脖子难题,合作研发的多项重要装备填补国内空白及列装部队,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及国防安全效益。
不拘一格引育人才
韩旭认为,自己在科研道路上走得比较顺,得益于领导、同事和家人给予的大力帮助。
在申请杰青项目时,前辈给他提供项目申请经验,同事对标书提出修改意见,学校为项目申报提供了很多支持。韩旭说,这让他感受到,科研不是一个人的旅程。
2016年,韩旭重回河北,担任河北工业大学校长。科研之外,他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培养下一代科研人才上。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从事科研和学科建设工作多年,韩旭对人才成长规律有着深刻认识。
2016年,河北工业大学出台了“元光学者计划”等一系列人才政策,计划通过完善激励体系、扶持政策,为学校引进和培养一批有潜力的青年学者和有国家级科研水平的人才。
扶持政策,意味着什么?
“起步的第一个台阶。”韩旭说,“比如30来岁的科研苗子,申请国家和省里的基金不容易。经费补贴就可能成就一个全新的研究课题,这些苗子可能成长为未来的学术带头人,甚至是知名专家。”
实践证明,河北工大开辟了一条不拘一格选好人才、千方百计育好人才、发挥特长用好人才、立德树人检验人才的新路子,开创了我省高校人才引育新模式。
随着学校人才队伍的不断发展壮大,韩旭抛出了一个新的目标——“基金百项”!
“项目申报是途径而非目的。我们不唯项目、不唯论文,我们只是希望以科研项目为平台,将科学研究内容、成果及科研前沿信息融入日常教学进程,从而实现教学相长。”韩旭说。
韩旭的决心也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校院两级不断推动工作落实,很多教师开始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次基金项目申报。
激励效应持续发酵。从2017年到2019年,学校自然科学基金立项连年攀升,2020年、2021年国家基金数接连破百。
“当初感觉遥不可及的愿望,实现了!”韩旭眉头的皱纹,慢慢舒展开来。
目标的一步步实现,让河北工大的人心越聚越齐,干劲儿越来越大。
近年来,在践行“落地冲高”工作思路、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打造我省创新策源地和成果“快转”基地的工作中,学校“走访百县”的足迹踏遍燕赵大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惠及民生。在韩旭的带领下,学校积极构建“京津研发、河北转化”新模式,带动了省内高校共同发展。
虽有行政职务在身,但韩旭每天还会留出时间给科研。阅读文献、申请课题、和团队成员讨论技术问题,他乐此不疲。
韩旭常说:“干一件事情就一定要把它干好”。这句话也影响和激励着越来越多的人。
09 获奖名单 迎来祝贺
4月13日,河北日报客户端报道《获奖名单来了!韩旭、刘日平获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韩旭教授位列其中。
获奖名单来了!韩旭、刘日平
获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4月12日,河北省召开2021年度河北省科技奖励大会,授奖项目259项(人)。其中,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人;省自然科学奖2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1项;省技术发明奖18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14项,其中一等奖23项,二等奖78项,三等奖113项;4人获省科学技术合作奖。
据悉,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共受理提名15人,通过初选,在征求省委组织部意见基础上,经评审委员会投票,授予韩旭、刘日平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附件: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人员)名单
10 加快发展 广进人才
4月13日,长城网 · 冀云以《韩旭:要做就做原创的机械设计》为题,对韩旭教授在科技创新路上的奋斗经历进行了有关报道。“你干一件事情就一定把它干好。”将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韩旭:要做就做原创的机械设计
如果科研工作者必须要具备一种精神品质,韩旭的选择是“坚持”。
“你干一件事情就一定把它干好。”这是他最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30多年科研路上的实际行动。
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韩旭
作为我国机械设计领域知名专家,韩旭致力于复杂装备先进设计领域的理论创新、技术突破与工程应用。他在复杂装备高性能工程优化、极端环境下装备高精度设计、机电装备高可靠性保障等共性核心基础理论与技术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跃升及高精尖领域重大装备的自主研发作出了突出贡献。
在4月12日举行的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韩旭被授予“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做原创的机械设计
1990年,韩旭从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与工程力学系毕业,进入张家口煤矿机械厂工作。从画图员到助理工程师,五年的工作经历,让韩旭与“机械设计”结缘。也是在那时,“创新”在他心中扎了根。
“那时候,我们机械制造能力比较弱,很多都是测绘、仿制产品。”韩旭回忆,当时有家企业按照国外厂家提供的图纸,把布料机进行了仿制,出厂后就投入使用了。后来,客户要提升生产能力,臂展要增加三倍,企业按照原来的设计直接将布料机的零部件等比放大,却发现设备根本用不了。
“得知企业的需求后,我和团队对整个布料机重新进行了力学分析和优化设计,让它在满足使用工况的条件下,重量更轻,为企业解决了关键技术问题。”
之后,韩旭立下了目标:模仿永远只能走在别人的后面,我们一定要做原创的机械设计。
韩旭在新加坡国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
瞄准了目标,韩旭全身心投入到机械设计领域,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在新加坡完成博士后研究,韩旭放弃赴美国深造的机会,毅然回国。
“在新加坡学习的这八年,为我的知识储备和掌握国际前沿研究动态打下了基础。随着科研成果的发表,我回国的意愿变得更加强烈。”韩旭语气坚定,“我要把成果带回中国!”
2004年,韩旭来到湖南大学任教。凭借多年计算力学的研究基础,以及特种装备研发等工业项目经验,他决定向汽车碰撞、爆炸冲击、飞机迫降等高端装备设计发起挑战。
“我们就是针对这种特种装备在极端工况下如何进行设计,特别是强调自主设计来做这些工作。”韩旭说。
韩旭撰写的学术专著
在装备开发中,物理样机试制和测试次数可达成百上千次,周期长且成本高昂。如何克服传统设计存在的质量、效率、成本等问题,韩旭决定采用数字化设计技术,通过高精度数值模拟,在装备基础数据和服役性能之间搭建桥梁。
科研如登山,总有过不完的坎儿。如何在极端工况下获取关键力学参量?怎样实现高可信精细化模拟?设计效率、多性能协同是否可以达到……
韩旭带领课题组破解一个个难题,最终系统构建了我国制造业急需的高性能工程优化设计理论、方法及专业定制设计系统。他们攻克了复杂制造工艺及极端工况下难以获取关键模型及载荷参量的技术瓶颈,大幅减少昂贵物理试验次数,实现了高可信高保真的全息模拟,为数值模拟与装备设计搭建了桥梁。
“我能很有信心地说,在快速分析与高性能工程优化方法上,我们破解了国外‘卡脖子’技术,专业水平和能力跻身国际前列。”韩旭介绍,对比国外设计系统iSIGHT,在精度相当的前提下效率提升40%—80%。
韩旭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韩旭作为第一完成人,团队成果“复杂装备数字化设计中的关键共性技术及其应用”获得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此项成果已在国家探月工程等重大项目得到应用,为我国高端装备的自主研发提供了核心工具。
让学校发展跑起来
2016年9月,韩旭服从组织安排,担任河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韩旭心中隐隐期待:为家乡高等教育作贡献的时候到来了。
河北工业大学北辰校区
“来到学校首先要了解‘家底’。当时,学科建设、科研成果、师资力量等各方面实力都不足。”韩旭说,身上担子很重,但学校的发展不能慢步走了,要跑起来。
从哪里突破?韩旭首先瞄准了科研,建设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申报国家级项目,努力斩获一批标志性成果。
省部共建电工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电工装备是河北省的支柱产业,急需高水平科研平台和人才支撑。为此,韩旭推动整合电气、机械、信息和材料等优势学科资源,筹建“省部共建电工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化国家重点实验室”,于2017年获得科技部批准,为学校搭建了高水平的科研平台。
当时,国产工业机器人普遍存在稳定性不高的问题。“有时,一台机器人出现故障,整条生产线都要被迫停工,极度影响生产效率。因此,虽然成本更高,但很多企业会选择国外产品。”韩旭说。
韩旭走访企业调研
2017年,科技部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专项。“得到这个消息后,我想机会来了!”韩旭立即组织师资力量和合作单位联合申报,把项目拿下来,围绕机器人的可靠性和质量增长技术开展科研攻关。
“国产工业机器人可靠性数据缺乏,急需开发工业机器人可靠性数据采集、分析和评估软件。但是,可靠性分析方法涉及极为复杂的数学计算,参数在不同的公式中传递,耦合关系复杂。”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工程设计与可靠性研究团队成员陶友瑞说。
团队成员研发工业机器人可靠性增长设计平台
如何把机器人的作业数据及可靠性算法转化为计算机逻辑,逐一设置功能模块并达到技术要求?陶友瑞回忆,当时,团队开展了一场涉及机械、电气、软件工程等多学科交叉的协同攻关。“我们从最原始的参数编码入手,到搭建程序框架、创建功能、测试等,一个环节有误差就要推倒重来。”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团队终于高质量完成了工业机器人可靠性增长设计平台的开发,有效提升了机器人设计和管理能力。从2017年12月立项到2021年9月结题,韩旭带领团队突破了工业机器人可靠性建模、设计、评估和试验中的技术瓶颈,建立起工业机器人可靠性质量规范,形成较为完善的可靠性质量保障技术。
中信重工开诚智能装备有限公司生产的消防灭火机器人
“论文做得再好,研究最终也要为成果转化服务。”韩旭认为,做科研是围绕问题展开的,目的是解决实际技术难题,推动科研成果向产业转化。
目前,河北工业大学的高水平机器人研究成果,已经在唐山开诚智能、常州铭赛、南京埃斯顿等省内外重点工业机器人企业应用。产品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和效率大幅提升,有力激发了国内企业使用国产工业机器人的积极性。
水陆两栖作业平台正在清除河道水草
此外,该项技术成果还在生态环境治理领域进行了延伸应用,开发出水下检测机器人、水陆两栖作业平台等多套水下装备,为雄安新区、衡水湖湿地综合生态治理提供先进装备和解决方案,填补了国内空白。
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实施让河北工业大学在科研攻关上得到有效锻炼,科研水平显著提升,成为河北高校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要把人才引进来
攻克国家级重点科研项目的背后,离不开人才支撑。对高校来说,必须提升人才“磁吸力”,建设高水平科技人才队伍。
河北工业大学第四届“元光学者”聘任仪式
“我觉得好学校就是老师好、学生好。我们创新机制,千方百计引进人才、培养人才。”韩旭说。
2016年底,河北工业大学推出“元光学者”计划,积极探索高校人才引育的新模式。目前,累计引育357名“元光学者”。其中国家级人才由实施前的4人,增加到现在的20余人,汇聚了一批学科领军人才、青年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
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展厅
“机械工程学院目前有10支科研团队,都是由国家级、省部级人才领衔,团队成员学科交叉,形成优势互补,在承担重大科研项目上更具竞争力。”河北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王胜利有感而发,这也搭建了一条科教融合的人才培养体系,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
5年来,河北工业大学新增“省部共建电工装备可靠性与智能化国家重点实验室”等7个国家级平台,建有河北省首个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国家基金立项数连续3年突破百项,居省属高校第一位;电气工程学科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
努力付出终有回报。韩旭眼中带笑:“当时感觉遥不可及的目标,现在我们都努力实现了。”
韩旭与学生进行交流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现在,韩旭带领团队进行着又一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人工智能2030”项目研究,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尝试“数字孪生”。
“在自主创新方面,我们还面临着很多‘空白’,要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路还很长,我们继续努力。”韩旭说。
11 行而不辍 勇攀高峰
4月13日,冀云发布《韩旭:创新求索 中国“智”造》,报道了韩旭教授获得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事迹。理想信念领航,勤奋实干为桨。对韩旭来说,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这一荣誉是肯定,更是新的起点。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韩旭:创新求索 中国“智”造
在起伏跌宕的科研路上,总有人坚持不懈,攀登着一座座高峰。
在与世界先进技术的较量中,总有人披荆斩棘,推动中国“智”造从跟跑向领跑飞跃。
机械设计是韩旭30余年不懈奋斗的科研主线。从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到工程应用,他在复杂装备高性能工程优化、极端环境下装备高精度设计、机电装备高可靠性保障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装备自主研发作出积极贡献。
作为科研工作者,他直面挑战,攻克“卡脖子”技术,提升装备制造科技创新水平;作为河北工业大学的校长,他服务地方,推动科研成果与企业高效对接,赋能河北制造业转型升级。
理想信念领航,勤奋实干为桨。对韩旭来说,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这一荣誉是肯定,更是新的起点。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12 创新求索 勤奋实干
4月14日,河北学习平台在学习强国客户端发布《一线人物志 | 韩旭:创新求索 中国“智”造》,对韩旭教授的相关事迹做出了报道。
13 科技创新 勇攀高峰
4月14日,张家口新闻网发布《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侧记——科技创新向未来 勇攀高峰再出发》一文,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位置,韩旭教授受到其采访。
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侧记
——科技创新向未来 勇攀高峰再出发
科技创新是强国富民的关键。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力推进新时代创新型河北建设实现新突破。在刚刚闭幕的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参会代表表示,要再接再厉,勇攀高峰,在新起点上展现新作为,创造新业绩。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推动科技创新主体加快成长,科技创新平台提档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成效突出,科技体制和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型河北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
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259项(人)。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人;省自然科学奖2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1项;省技术发明奖18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14项,其中一等奖23项,二等奖78项,三等奖113项;4人获省科学技术合作奖。科技创新大潮澎湃,当来自我省各行各业的获奖代表上台领奖时,全场爆发出经久不息的掌声。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来说,这是一个激动的时刻,更是一个幸福的时刻。
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燕山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刘日平:
很高兴能够代表这些获奖者发言,回去我想跟我们自己单位,很多其他的这个科研工作者一块,继续努力把下边的工作再做好。
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石家庄铁道大学风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刘庆宽:
我们是做风工程研究的相关成果已经应用到了三百多项大型工程当中,包括应用到了北京冬奥会崇礼赛区滑雪公园的防风网研发当中,受到了国际雪联国际奥组委的高度评价。
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河北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校长 韩旭:
我们在人才培养、技术研究,包括成果转化,特别是卡脖子,自主能力创新提高方面所做的研究工作要做更好的、更实的工作,对河北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我们河北工业大学的贡献和力量。
千帆竞发勇进者胜。荣誉的背后,既有担当、也有使命,更有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的科学家精神。时代呼唤创新,创新大有可为。与会代表纷纷表示,要以此次大会为新的起点,勇攀高峰,凝聚起更加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
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者、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党委书记 王贵英:
我会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我的科研和临床工作上,为健康河北作贡献。
省科技厅科技奖励与成果转化处副处长 仲永安:
下一步我们将建立我们整个的全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完善我们的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重点在我们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在我们的这个应用场景还有中试基地这些项目的建设上面发力,为我们成果转化全链条的打造贡献我们的力量。
14 创新求索 中国“智”造
4月13日,澎湃号发布《韩旭、刘日平,祝贺!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出炉》,报道了韩旭教授获得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的事迹。
韩旭、刘日平,祝贺!
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出炉
4月12日上午,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石家庄召开。这是会议现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瑞雨 摄
4月12日,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石家庄召开。记者从大会获悉,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共259项(人),其中,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人;科学技术合作奖4人;省自然科学奖2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1项;省技术发明奖18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科学技术进步奖214项,其中一等奖23项、二等奖78项、三等奖113项。
4月12日上午,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石家庄召开。这是会议现场。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张瑞雨 摄
据悉,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呈现四方面特点——面向全省主导产业。涉及生物医药健康、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绿色石化等河北省战略性新兴主导产业的项目有170项,占项目总数的67%。助推京津冀协同创新。授奖项目中,河北与外省合作的项目有105项,其中京津冀合作项目66项,占与外省合作项目数的63%。京津冀协同创新项目获一等奖10项,占一等奖获奖比例的34%。激励科技创新人才。共有授奖人1515人,对引导科技工作者潜心研究、敢于超越起到了积极作用。具备冲击国家奖条件。一等奖授奖项目聚焦“四个面向”,助力河北省“三件大事”,整体水平比往年有较大提高。石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白蛋白结合型纳米药物递送关键技术及产业化研究”,中信戴卡股份有限公司的“铝合金车轮全流程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及产业化”,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八研究所的“集成电路用含氟高纯电子气体制备技术与产业化”,河北工业大学的“核电堆芯智能运维机器人装备关键技术与应用”,燕山大学的“低稀土高性能永磁材料的构筑”和“锆/钛合金化设计及在极端服役环境下的工程应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的“结直肠癌精准诊疗策略的创新性研究与临床应用”等项目有望冲击国家科学技术奖。
韩旭:创新求索 中国“智”造
在起伏跌宕的科研路上,总有人坚持不懈,攀登着一座座高峰。在与世界先进技术的较量中,总有人披荆斩棘,推动中国“智”造从跟跑向领跑飞跃。机械设计是韩旭30余年不懈奋斗的科研主线。从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到工程应用,他在复杂装备高性能工程优化、极端环境下装备高精度设计、机电装备高可靠性保障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装备自主研发作出积极贡献。作为科研工作者,他直面挑战,攻克“卡脖子”技术,提升装备制造科技创新水平;作为河北工业大学的校长,他服务地方,推动科研成果与企业高效对接,赋能河北制造业转型升级。理想信念领航,勤奋实干为桨。对韩旭来说,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这一荣誉是肯定,更是新的起点。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刘日平:大国重器 轻装远航
从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到如今的神州、嫦娥、北斗、天问、天和……越走越远的航天器,在浩瀚宇宙中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无数科技工作者夜以继日科研攻关,让中国望向太空的视线更远、更深邃。刘日平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作为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近30年来,刘日平扎根新材料领域,带领团队研发系列新材料、新技术,多项技术成果被应用在航空航天、核工业、化工、钢铁等领域,保障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和探月工程等多项航天任务。如果说,星辰大海,是大国重器的目标与航向,那么,让大国重器轻装远航,就是刘日平科研道路的漫漫征途。对他来说,站上河北省科技创新最高领奖台,既是荣誉与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指引他向着下一个科技无人区进发,一往无前。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15 较量突破 领跑飞跃
4月14日,搜狐网发布《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报道韩旭教授获得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在起伏跌宕的科研路上,总有人坚持不懈,攀登着一座座高峰。
在与世界先进技术的较量中,总有人披荆斩棘,推动中国“智”造从跟跑向领跑飞跃。
机械设计是韩旭30余年不懈奋斗的科研主线。从理论创新、技术突破到工程应用,他在复杂装备高性能工程优化、极端环境下装备高精度设计、机电装备高可靠性保障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为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和装备自主研发作出积极贡献。
作为科研工作者,他直面挑战,攻克“卡脖子”技术,提升装备制造科技创新水平;作为河北工业大学的校长,他服务地方,推动科研成果与企业高效对接,赋能河北制造业转型升级。
理想信念领航,勤奋实干为桨。对韩旭来说,获得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这一荣誉是肯定,更是新的起点。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从东方红一号发射升空,到如今的神舟、嫦娥、北斗、天问、天和……越走越远的航天器,在浩瀚宇宙中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无数科技工作者夜以继日科研攻关,让中国望向太空的视线更远、更深邃。
刘日平就是他们中的一员。
作为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得者,近30年来,刘日平扎根新材料领域,带领团队研发系列新材料、新技术,多项技术成果被应用在航空航天、核工业、化工、钢铁等领域,保障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和探月工程等多项航天任务。
如果说,星辰大海是大国重器的目标与航向,那么,让大国重器轻装远航,就是刘日平科研道路的漫漫征途。对他来说,站上河北省科技创新最高领奖台,既是荣誉与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指引他向着下一个科技无人区进发,一往无前。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16 突出贡献 真挚祝贺
4月13日,新浪财经发布《韩旭、刘日平,祝贺!》,报道韩旭教授获得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韩旭、刘日平,祝贺!
4月12日,河北省召开2021年度河北省科技奖励大会,授奖项目259项(人)。其中,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人;省自然科学奖2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1项;省技术发明奖18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14项,其中一等奖23项,二等奖78项,三等奖113项;4人获省科学技术合作奖。
据悉,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共受理提名15人,通过初选,在征求省委组织部意见基础上,经评审委员会投票,授予韩旭、刘日平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17 学习榜样 追求卓越
4月13日,荆楚网发布《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石家庄召开》一文,介绍我校韩旭教授获得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
韩旭、刘日平,祝贺!
王东峰在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强调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北
王东峰为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代表颁发证书 王正谱主持 廉毅敏等出席
4月12日上午,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石家庄召开。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在会议上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对河北工作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北,为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省委副书记、省长王正谱主持会议,省委副书记廉毅敏等出席会议。
上午9时30分,大会开幕。全场起立,奏唱国歌。王东峰为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代表韩旭、刘日平颁发证书,与会领导为省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获奖者代表颁发证书。
王东峰代表省委、省政府,向受表彰单位和个人表示热烈祝贺,向全省科技战线广大工作者和所有关心支持河北科技事业发展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感谢、致以崇高敬意。王东峰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突出位置,强化组织领导,加强战略谋划,推动科技创新主体加快成长,科技创新平台提档升级,科技成果转化孵化成效突出,科技体制和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型河北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全省各地各部门要坚持政治站位和深化思想认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河北。
王东峰指出,要坚持系统观念和实施重点突破,依靠科技创新打造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新优势。一要深入实施基础研究十年规划,瞄准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生命健康等前沿领域,全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二要深入抓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健全完善省级实验室体系,打造一批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促进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科研力量优化配置和资源共享,全面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三要深入推进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提高与京津研究院所战略合作水平,增强雄安新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各级各类开发区能级,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自己。四要深入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持续办好中国国际数字经济博览会,大力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加快构建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培育壮大新的经济增长点。五要深入促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大力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科技领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抓好专业化、国际化众创空间建设,切实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六要深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建好用好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心、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构建产业技术战略联盟,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七要深入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健全科技创新综合服务体系、科技管理机制和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不断优化科技创新生态。八要深入落实国家科技政策,进一步加强企业帮扶、政策宣传和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全面激发创新创业活力。九要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强冀”战略,积极开展技能提升行动,打造一流科技人才队伍。十要深入防范化解科技领域风险,确保科技安全万无一失。
王东峰强调,要坚持党的领导和健全责任体系,分工负责抓好各项任务落实。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主体责任、党政主要领导第一责任人责任、分管领导主管责任,充分发挥科技部门、科协和有关部门职能作用,凝心聚力抓落实。强化督导考核,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的全面创新,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王正谱指出,全省上下要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按照王东峰书记讲话要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四个面向”,学习榜样、追求卓越,大力营造抓科技、谋创新、促发展的浓厚氛围。要拓展科研平台,挖掘现有平台潜力,争取更多国家重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布局河北,加快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要促进成果转化,健全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拓展产学研用融合通道。要集聚科技人才,聚焦培养、引进、使用环节,着力做好政策创新、体制改革、平台搭建、环境营造等工作,积极引育一批高端科研团队、产业“高精尖缺”人才。要优化创新生态,强化资源统筹配置,深化科研项目和经费管理“放管服”改革,实施“揭榜挂帅”机制,加快创新型河北建设,推动全省高质量发展。
会上,副省长严鹏程宣读《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代表刘日平、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获奖者代表冯志红作了发言。
会议以广电网络视频会议形式召开,各市(含定州、辛集市)、雄安新区设分会场。省领导张超超、张政、葛海蛟、柯俊、董晓宇、袁桐利、梁田庚;省直有关单位、部分驻石省属重点骨干大学、科研院所主要负责人;2021年度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获奖者和驻石省科学技术奖其他奖项获奖代表在主会场参加会议。
据悉,2021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授奖项目259项(人)。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2人;省自然科学奖2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1项;省技术发明奖18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9项;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14项,其中一等奖23项,二等奖78项,三等奖113项;4人获省科学技术合作奖。(记者四建磊、尹翠莉、王璐丹)
文图来源:各媒体平台 审核:李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