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筑梦 创新引领:河北工大由希雨劳模创新工作室:书写属于当代工匠的奋进之笔
“车床上的0.01毫米误差,就是匠心的底线。”这是河北工业大学由希雨劳模创新工作室领衔人——“燕赵金牌技师”、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获得者由希雨秉持了近40年的工作信条,也已成为团队的精神坐标,指引着一代代成员在技术创新之路上精益求精。
工匠成长的“练兵场”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新时代工匠成长的“练兵场”。自2017年工作室成立以来,工作室始终以“打造高水平劳模创新人才孵化基地”为宗旨,将人才培养作为工作室建设的核心使命,通过“三化”培养机制——体系化实训、项目化培育、竞赛化提升,全面激发师生创新潜能,构建了“教学-科研-竞赛-转化”四位一体的创新育人生态。
作为劳模创新工作室的带头人,由希雨创建了“手把手教、心贴心带”指导青年教师掌握精密加工、数控技术等核心技能的工作模式,建立了“导师制”培养计划——工作室各位资深教师结对2-3名青年教师,定期开展技能比武、教学演练以及教学研讨等业务学习活动。由师占群指导的郑惠文、宋健参加全国教师工程创客教学能力大赛取得全国特等奖与一等奖;由刘晓微训练指导的王高生荣获第二届天津市海河工匠杯“CAD机械设计”赛项第四名的好成绩;由王明川指导的李媛媛完成了“轴承自动检测装置”专利研发。
工作室还独创“竞赛-实训-反馈”闭环模式:构建“校赛-省赛-国赛”阶梯式培养路径;创新赛前特训营“721”模式(70%实战+20%辅导+10%理论);建立往届获奖案例库,实现技术经验传承。近5年来,工作室指导学生斩获省部级以上奖项180余项,百余名学生在国家级赛事中崭露头角,宋健、王高生、李良等青年教师成长为竞赛金牌教练。其中,中国大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大赛累计获得5金3银2铜;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二等奖1项;第17届全国3D大赛数字化设计与制造专项赛特等奖1项。
产业难题的“破壁者”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产业难题的“破壁者”。工作室以“问题导向”整合高校智力资源(师生团队)与企业实际需求,推动技术落地。
在纺织产业中,短筘或筘号较低时,可由人工计数;但较长的筘或筘号较高时,就很难给出准确的筘齿总数。随着织机高速化,在高频摩擦及剧烈打纬作用外力下,钢筘筘片磨损严重,筘齿间距变异大,严重时将改变其原本筘号,导致织造时布面产生条影、筘路等疵点,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在河北某纺织厂提出喷气式纺织机钢筘检测依赖人工、误差率高的问题后,团队便在由希雨的带领下,研发了实现全流程自动化的“筘齿计数器+气槽修整机+辅喷嘴测量仪”技术组合,不仅成功解决传统钢筘检测依赖人工、误差率高的问题,还大大提高了企业生产效率,节约了经济成本。目前,该产品已在天津、河北、山东、江苏等纺织企业推广使用,每年累计增加经济效益近百万元。
筘齿计数器+气槽修整机+辅喷嘴测量仪
实验实训中心也出台一系列激励政策,树立创新导向,拓宽交流渠道,开阔教师视野,为劳模创新工作室注入持续发展动能。截至目前,工作室累计获授权专利23项(其中发明专利7项),成果转化率突破40%;承担省部级教改项目18项,开发新型实践课程6门。
工匠精神的“大熔炉”
劳模创新工作室是工匠精神的“大熔炉”。
团队成员深度参与实验实训中心教学改革与课程开发,牵头建设的《工程训练IA》获评“天津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团队荣获“天津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及教学团队”称号。以团队成员师占群为负责人开发国家级一流课程《工程训练》,采用“慕课+线下实操”混合教学,于2019年12月4日正式在中国大学慕课网站上线,浙江大学等百余所高校学生选课,累计选课人数10万余人,师占群获评河北省教学名师称号。
工作室依托国家级工程训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搭建实践育人新平台,开设“工程创客训练班”课程,引进企业导师进课堂,累计开设项目100余项,参与师生300余人。2023年,该课程获批河北省社会实践一流课程,教学团队获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
近五年来,团队成员完成了《工程训练》《工程认知训练》《工程训练简明教程》以及国内第一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工程训练系列规划教材《工程训练简明教程(英文版)》的编写工作。
工作室构建“教-学-创”融合的工匠培育体系。
在学生培养方面,工作室开设了“工程创客训练班”,指导学生完成创新项目近百项,培养具有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的实践人才。近三年,工作室团队指导学生获省部级竞赛奖项90余项,国家级奖项7项,成功保研50余人。
在师资提升方面,中心与工作室实施“青蓝工程”,为青年教师定制数控、智能制造等专项培训计划,组织17人次参加陶艺、精密铸造、智能制造等跨领域工艺培训,打造复合型师资队伍并鼓励青年教师参加指导学生竞赛和教学类比赛。青年教师荣获全国高等学校教师工程创客教学能力大赛省级特等奖2项、国家级一等奖1项、特等奖1项。
在传承创新方面,工作室建立了“劳模+骨干+新师”三级传帮带机制,将传统技艺与现代智能制造技术相融合,开发新型实践课程6门。
为充分发挥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辐射作用,近几年,以工作室为核心的团队成员承担了来自天狮学院、北京中石油大学等高校近千人的实习培训工作,接待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和多所中小学的40多批次学生到实验实训中心参观,为天津市耀华中学红桥学校、天津市第二新华中学、天津市和平区中心小学和秦皇岛中学等学校500多名学生开展工程实践体验和工程文化普及活动。不仅如此,工作室还面向新疆于田一中小学部学生开展了“工程梦”千里入于田实践活动,“冀”情润“疆”云直播工程实践教学场景,很好地传播了工程文化。
立足河北工业大学“工学并举”办学特色,传承“勤慎公忠”校训精神,紧扣国家“双一流”建设目标,由希雨劳模创新工作室始终以“0.01毫米精神”为标尺,以“匠心铸魂、创新筑梦”为育人理念,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征程中,书写属于当代工匠的奋进之笔!
文字/宋健 图片/由希雨劳模创新工作室 单位审核/赵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