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李春利教授喜获第八届“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
日期:2016-10-16
信息来源:宣传部 点击量:次
10月15日,由中国化工学会组织评选的第八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各项荣誉奖项在京揭晓,获得第八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成就奖、创新奖、青年奖的40位优秀化工科技工作者得到了表彰和奖励。(获奖名单见附件)我校化工学院李春利教授凭着多年在化工领域的执着追求和丰硕成果,被授予“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
著名的科学家侯德榜博士是中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为世界化学工业特别是制碱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为纪念侯德榜先生对化学工业和化工科技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鼓励和表彰后人,中国化工学会于1998年设立“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2001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准登记成为首批社会力量设立的奖项,该奖下设成就奖、创新奖、青年奖三个子项。截至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已成功举办了七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评奖活动,中国科学院徐僖院士,中国工程院沈寅初院士、徐南平院士、张锁江院士等110人曾获得该表彰奖励。
2016年第八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经过评审程序,并经过公示和常务理事会会议批准,共评出成就奖3人、创新奖12人、青年奖25人。颁奖典礼上,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董事、党组副书记戴厚良为我校李春利等3位同志颁发了“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
人间有胜境 追求无止境 ——记“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获得者李春利教授
10月15日上午,第八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在北京举行了颁奖仪式,我校化工学院李春利教授凭着多年在化工领域的执着追求和丰硕成果,被授予“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
李春利教授先后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项。他主持研发的以“国际首创的新型立体传质塔板结构”为代表的“大通量高效立体传质塔板技术及其在化工行业的应用”、“化工节能过程集成与资源利用”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系列技术成果已经在国内30个省市的大中型企业和国外知名企业应用超过3000台套,为企业经济效益超过35亿元,社会效益显著。
担当:由科研开发到成果转化的创建人
高等学校有一个重要的社会职责,是要用自身的科技成果为社会服务,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因此,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作为化学工程学科负责人,他带领本学科成员根据国内化工、制药、石化等行业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的需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申请发明专利60多项,在高效传质分离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课题组研究开发的具有独创结构的——高效立体传质塔板CTST技术(Combined Trapezoid Spray Tray)技术,经天津市科委和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委员会鉴定为国际首创,其主要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被列为河北省标志性成果和国家科技部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大通量高效立体传质塔板CTST技术及其在化工中应用”系列科研成果也先后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李春利经常告诫他的团队:科研要服从国家建设一线的需要!他们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攻关、科技部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及国家基金、天津市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项目几十项。这些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基础理论的发展和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他先后创建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北省工程实验室”、“化学工程研究所”、“塔器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和“溶媒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
李春利是河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科致力于科研开发到成果转化的创建人之一。他十分注重科研成果“走出去”,将其转化为能够为社会所用的生产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了良好条件,大通量高效立体传质塔板CTST技术及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300多家大中型企业的3000多座塔设备中,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5亿元人民币。如今,该技术已经走出国门,在苏丹、印度、印尼、古巴等国的企业中获得成功应用,为科研成果的国际化推广拉开了序幕。目前,国内多家知名大中型企业,如燕山石化、天津石化、华北制药、哈药集团、四川维尼纶、洛阳石化、新疆独山子石化等已把河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作为他们在分离技术攻关与技术革新中的支撑单位。他在技术开发、成果转让过程中,密切关注国内外最新技术动态,兼容并蓄,广泛吸收当前各种新技术,大胆革新。根据国家“十二五”期间节能降耗、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他们进行了新型高效节能分离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制药企业甲醇溶媒回收为例,经过他带领的课题组的技术攻关,使回收过程的能耗降低约40%,而且产品收率大幅提高,基本实现了回收过程的零排放。 创新:将节能降耗与资源综合利用应用于化工生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已成为人类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科学发展政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将增强科技竞争力作为我国科学发展的评价标准。他认为,技术的基础是研究,没有研究就没有技术的创新,研究就涉及很多学术的问题。“十二五”规划中将“节能降耗”确立为企业发展规划之一,这对于化工行业这样一个耗能大户而言,是一个大的挑战。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分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单元,直接决定了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收率,工业生产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分离方法就是精馏。但是精馏过程的能耗巨大,化工过程中有40%-70%的能耗用于分离,而精馏大约占了其中的95%。近年来,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精馏过程节能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李春利带领团队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模拟和试验,对不同的物系、不同的操作条件都做了精确的试验。遇到的难题很多,有时候一个塔板结构或一个节能工艺的研究就要花上许多人很长时间的计算模拟、试验。团队的科研人员都很敬业,经常加班加点,有时候甚至连续好几天不离开实验室不回家,过上了以实验室为家的日子。正是这样的精诚合作与无私奉献给他们带来了成功。他们不仅将技术推出去,更将最基础的学术研究放在首位。李春利认为,只有学术研究做好了,才有可能出成果。他们与国外的研究机构、高校多次进行学术交流,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社会,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经过李春利及其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2012年,他们申报的“大通量高效立体传质塔板技术及其在化工节能降耗中的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对于这个大奖,李春利说:“我感到很高兴,因为这不仅仅是对我们全体参与科研老师的心血的肯定,更是为我现在乃至将来的工作研究给予了积极地支持。这个成果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成果,更是我们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果实,每个人在研发过程中都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近些年来,如何提高精馏过程的能量利用效率一直是化学工业关注的热点。目前,李春利所带领的团队致力于单塔内部的能量集成、精馏换热网络合成以及塔间的能量集成等深层次研究工作;同时,在过程系统的能量综合与优化,化学工程、系统工程和计算科学交叉研究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也正顺应了“科教兴国”的发展道路,顺应了节约型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满足实际生产的前提下,消耗最少资源,获得最大收益。同时,他们的科研队伍,挽手前进,齐心协力,在圆满完成了上个五年计划之际,又提出下一个五年计划,在“工学并举”的旗帜下,以节能降耗为方向,以实际生产为指导,努力进行新的科研攻关。相关成果已经在化学工程领域的典型期刊如AICHE、IECR、CES等上发表论文多篇。2015年,“化工节能过程集成与资源利用”获得了河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育人:“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在课堂教学中,李春利将科学前沿的成果、工业实践经历与教学有机结合,将科研成果在生产中的成功应用作为教学案例,将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难题作为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并由此开设了多门课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效果。“我上课时经常有近200人听课,包括各个年级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工程师、年轻老师。大部分是来蹭课的”李春利老师笑称。
李春利老师作为我校获得天津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的“第一人”,谈到教学方面的“诀窍”他认为,作为教师无论做教学还是做科研都需要牢固掌握“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通过日常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实例讲解了对教学和科研的认识。与“面面俱到”相比,李春利认为更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通过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类似问题的积极性。他说:“无论是科研过程还是教学过程,本身都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教学与科研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构建高校的育人环境,两者之间只有实现了真正的互动才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李春利谈到:“我们搭建了一个学习、创新的平台,同学们与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学习、探讨,建成了省级精品课《化工原理》。近几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已连续4年取得了“全国一等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1997,2009年分别获得河北省、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李春利教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的称号,并作为教师代表参加了“抗战胜利70年阅兵”的观礼。李春利教授不懈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一大批优秀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相继毕业,他们当中,有的成为了高级工程师,有的成为设计师,有的成为了总工,有好多位已经成为了教授。李春利说:“学生中,有很多人的成就已经超越了我!作为一名教师,我为此感到无限的自豪与骄傲!”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李春利根据国家建设需要从事科学研究,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在科教兴国战略的道路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属于时代的辉煌。他二十多年的辛勤工作赢得了广泛赞誉,1996年他被天津市总工会授予“八五”立功奖章,被河北省教委评为“八五”期间河北省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9年, 200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被民进中央委员会授予“民进全国先进会员”荣誉号;2007年被批准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8年被授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省管优秀专家”,2014年被授予 “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人间有胜境,但追求无止境。李春利坚信,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不断创新进取,就一定能够在“科教兴国”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老中青三代化工人合影
获奖证书
李春利教授个人照片
通讯稿撰写:霍占良 吕欣然 于巍
著名的科学家侯德榜博士是中国化学工业的奠基人之一,为世界化学工业特别是制碱工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为纪念侯德榜先生对化学工业和化工科技事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鼓励和表彰后人,中国化工学会于1998年设立“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2001年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批准登记成为首批社会力量设立的奖项,该奖下设成就奖、创新奖、青年奖三个子项。截至2015年,中国化工学会已成功举办了七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评奖活动,中国科学院徐僖院士,中国工程院沈寅初院士、徐南平院士、张锁江院士等110人曾获得该表彰奖励。
2016年第八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经过评审程序,并经过公示和常务理事会会议批准,共评出成就奖3人、创新奖12人、青年奖25人。颁奖典礼上,中国化工学会理事长,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总经理、董事、党组副书记戴厚良为我校李春利等3位同志颁发了“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
人间有胜境 追求无止境 ——记“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获得者李春利教授
10月15日上午,第八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奖”在北京举行了颁奖仪式,我校化工学院李春利教授凭着多年在化工领域的执着追求和丰硕成果,被授予“侯德榜化工科技成就奖”。
李春利教授先后完成了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项目、以及其他省部级科研项目数十项。他主持研发的以“国际首创的新型立体传质塔板结构”为代表的“大通量高效立体传质塔板技术及其在化工行业的应用”、“化工节能过程集成与资源利用”等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系列技术成果已经在国内30个省市的大中型企业和国外知名企业应用超过3000台套,为企业经济效益超过35亿元,社会效益显著。
担当:由科研开发到成果转化的创建人
高等学校有一个重要的社会职责,是要用自身的科技成果为社会服务,为国家的经济发展贡献力量。因此,科研开发和成果转化成为高校教师的重要职责。作为化学工程学科负责人,他带领本学科成员根据国内化工、制药、石化等行业技术攻关和技术革新的需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科学研究工作,申请发明专利60多项,在高效传质分离技术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课题组研究开发的具有独创结构的——高效立体传质塔板CTST技术(Combined Trapezoid Spray Tray)技术,经天津市科委和河北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委员会鉴定为国际首创,其主要性能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被列为河北省标志性成果和国家科技部重点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大通量高效立体传质塔板CTST技术及其在化工中应用”系列科研成果也先后获得“河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和“河北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李春利经常告诫他的团队:科研要服从国家建设一线的需要!他们先后承担了国家科技部重大科技攻关、科技部重点科技成果推广项目及国家基金、天津市和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技术攻关和成果推广项目几十项。这些科研项目的顺利进行和实施,有力地推动了学科基础理论的发展和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为了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他先后创建了“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河北省工程实验室”、“化学工程研究所”、“塔器技术研究推广中心”和“溶媒与资源综合利用技术中心”等科研平台。
李春利是河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学科致力于科研开发到成果转化的创建人之一。他十分注重科研成果“走出去”,将其转化为能够为社会所用的生产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为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创造了良好条件,大通量高效立体传质塔板CTST技术及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外300多家大中型企业的3000多座塔设备中,据不完全统计,累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超过35亿元人民币。如今,该技术已经走出国门,在苏丹、印度、印尼、古巴等国的企业中获得成功应用,为科研成果的国际化推广拉开了序幕。目前,国内多家知名大中型企业,如燕山石化、天津石化、华北制药、哈药集团、四川维尼纶、洛阳石化、新疆独山子石化等已把河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研究所作为他们在分离技术攻关与技术革新中的支撑单位。他在技术开发、成果转让过程中,密切关注国内外最新技术动态,兼容并蓄,广泛吸收当前各种新技术,大胆革新。根据国家“十二五”期间节能降耗、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他们进行了新型高效节能分离工艺技术的研究开发,以制药企业甲醇溶媒回收为例,经过他带领的课题组的技术攻关,使回收过程的能耗降低约40%,而且产品收率大幅提高,基本实现了回收过程的零排放。 创新:将节能降耗与资源综合利用应用于化工生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已成为人类社会变革与发展的主导力量。我国科学发展政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将增强科技竞争力作为我国科学发展的评价标准。他认为,技术的基础是研究,没有研究就没有技术的创新,研究就涉及很多学术的问题。“十二五”规划中将“节能降耗”确立为企业发展规划之一,这对于化工行业这样一个耗能大户而言,是一个大的挑战。在化工生产过程中,分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过程单元,直接决定了最终产品的质量和收率,工业生产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的分离方法就是精馏。但是精馏过程的能耗巨大,化工过程中有40%-70%的能耗用于分离,而精馏大约占了其中的95%。近年来,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精馏过程节能技术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李春利带领团队在技术研发过程中,经过无数次的模拟和试验,对不同的物系、不同的操作条件都做了精确的试验。遇到的难题很多,有时候一个塔板结构或一个节能工艺的研究就要花上许多人很长时间的计算模拟、试验。团队的科研人员都很敬业,经常加班加点,有时候甚至连续好几天不离开实验室不回家,过上了以实验室为家的日子。正是这样的精诚合作与无私奉献给他们带来了成功。他们不仅将技术推出去,更将最基础的学术研究放在首位。李春利认为,只有学术研究做好了,才有可能出成果。他们与国外的研究机构、高校多次进行学术交流,把自己的成果展示给社会,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
经过李春利及其团队成员的不懈努力,2012年,他们申报的“大通量高效立体传质塔板技术及其在化工节能降耗中的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对于这个大奖,李春利说:“我感到很高兴,因为这不仅仅是对我们全体参与科研老师的心血的肯定,更是为我现在乃至将来的工作研究给予了积极地支持。这个成果不只是我一个人的成果,更是我们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果实,每个人在研发过程中都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近些年来,如何提高精馏过程的能量利用效率一直是化学工业关注的热点。目前,李春利所带领的团队致力于单塔内部的能量集成、精馏换热网络合成以及塔间的能量集成等深层次研究工作;同时,在过程系统的能量综合与优化,化学工程、系统工程和计算科学交叉研究方面也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也正顺应了“科教兴国”的发展道路,顺应了节约型社会发展的要求,在满足实际生产的前提下,消耗最少资源,获得最大收益。同时,他们的科研队伍,挽手前进,齐心协力,在圆满完成了上个五年计划之际,又提出下一个五年计划,在“工学并举”的旗帜下,以节能降耗为方向,以实际生产为指导,努力进行新的科研攻关。相关成果已经在化学工程领域的典型期刊如AICHE、IECR、CES等上发表论文多篇。2015年,“化工节能过程集成与资源利用”获得了河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 育人:“作为一名教师,我感到无比的自豪与骄傲”
在课堂教学中,李春利将科学前沿的成果、工业实践经历与教学有机结合,将科研成果在生产中的成功应用作为教学案例,将工业生产中的实际难题作为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课堂教学方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并由此开设了多门课程,丰富了教学内容,活跃了课堂效果。“我上课时经常有近200人听课,包括各个年级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工程师、年轻老师。大部分是来蹭课的”李春利老师笑称。
李春利老师作为我校获得天津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的“第一人”,谈到教学方面的“诀窍”他认为,作为教师无论做教学还是做科研都需要牢固掌握“三基”,即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本技能。通过日常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和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实例讲解了对教学和科研的认识。与“面面俱到”相比,李春利认为更应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引导,通过一个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类似问题的积极性。他说:“无论是科研过程还是教学过程,本身都是教师再学习的过程,教学与科研作为一个整体,共同构建高校的育人环境,两者之间只有实现了真正的互动才能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李春利谈到:“我们搭建了一个学习、创新的平台,同学们与老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学习、探讨,建成了省级精品课《化工原理》。近几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已连续4年取得了“全国一等奖”,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1997,2009年分别获得河北省、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2014年,李春利教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的称号,并作为教师代表参加了“抗战胜利70年阅兵”的观礼。李春利教授不懈的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一大批优秀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相继毕业,他们当中,有的成为了高级工程师,有的成为设计师,有的成为了总工,有好多位已经成为了教授。李春利说:“学生中,有很多人的成就已经超越了我!作为一名教师,我为此感到无限的自豪与骄傲!”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李春利根据国家建设需要从事科学研究,积极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在科教兴国战略的道路上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在教师这个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属于时代的辉煌。他二十多年的辛勤工作赢得了广泛赞誉,1996年他被天津市总工会授予“八五”立功奖章,被河北省教委评为“八五”期间河北省高校先进科技工作者;1999年, 2002年,被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河北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专家”,被民进中央委员会授予“民进全国先进会员”荣誉号;2007年被批准为“河北省新世纪‘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008年被授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和“省管优秀专家”,2014年被授予 “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人间有胜境,但追求无止境。李春利坚信,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能力,不断创新进取,就一定能够在“科教兴国”的道路上不断攀登新的高峰。
老中青三代化工人合影
获奖证书
李春利教授个人照片
通讯稿撰写:霍占良 吕欣然 于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