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在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斩获佳绩
7月31日—8月3日,“建行杯”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全国总决赛落幕。我校在本次比赛中取得参赛以来历史最好成绩。喜获13项国奖,其中全国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7项。学校总评位列全国第9,并连续12届获优秀组织奖。
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科技竞赛是我校学生历年来广泛参与的科技竞赛。校内选拔赛由校团委主办,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承办。校赛启动以来,校团委和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均给予高度重视。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先后组织筹备了节能减排动员大会、初赛评审以及决赛答辩等多项活动。校团委特别邀请国赛评委等专家对晋级决赛的队伍开展暑期专项培训。
自2022年12月校赛启动以来,总计100余项作品参赛,涵盖了61个本科专业的千余名学生。经过相关专家对作品研发背景、创新点等方面的集中指导,对作品进一步打磨以后,我校秉承“广泛动员、公正评审、优中选优”的原则,向国赛组委会递交了15项极具创新性和代表性的作品。最终,我校参赛作品不负众望,成绩喜人。
优异的成绩离不开教师的指导,特别鸣谢国赛评委我校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饶中浩教授、刘联胜教授,以及我校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正处级辅导员王敏达副教授、王坤教授、刘臣臻教授、夏国强副教授、刘新健副教授、徐妍老师、郭雨晴老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吴存存副教授对本次大赛晋级队伍的大力支持和辛勤付出。
《以“锂”还“锂”——节能型锂离子动力电池回收系统》荣获国家特等奖。项目团队在“新能源汽车的强势发展前景与锂电池使用寿命有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的背景下,研发了一种低能耗、排放少、高效率、成本低的回收系统,对发展低能耗低污染的锂电回收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太阳能与空气源热泵的农村分布式供能系统》荣获国家一等奖。项目团队利用太阳能和农村丰富的生物质资源,构建了多能互补的分布式功能系统,利用供暖回水余热以及相变材料相变过程中温度恒定的特点为生物质发酵提供一个经济高效的温度区间,解决了生物质发酵技术在低温条件下无法投入使用的问题,并通过集中解决生物质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以“碳”治碳——廉价高效的碳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制备及应用》荣获国家二等奖。项目团队通过对传统碳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进行结构优化,改良碳电极,提高了光电转换效率和器件的稳定性,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走出实验室,迈向商业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集蓄回热旺、光和烘谷兴”——太阳能集热蓄热回热一体式粮食烘干系统》荣获国家二等奖。项目团队采用太阳能驱动,结合蓄热和余热回收技术,实现了能量梯级利用,减少了烘干时间,降低了烘干成本,提高了烘干效率,在维护粮食安全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节能减排,绿色低碳,全国节能减排与社会实践科技竞赛进一步提升了我们的节能减排意识和工程实践的动手能力。河工学子将紧跟时代发展方向,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在“双碳”的新浪潮中,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以敢于挑战之心,聚焦双碳目标,为祖国河山山青水绿贡献河工力量!
图文/郭雨晴 审核/饶中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