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系列论坛(二)|院士学者破题“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5月21日下午,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副校长吴志强,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院长宋协伟,教育部高等学校建筑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建筑学分委会秘书长、东南大学教授鲍莉,应邀莅临我校“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系列论坛”,围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主题,分别进行主旨演讲。论坛为高校培养优秀人才提供新思路 。
论坛由本科生院、学校办公室、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联合承办。我校副校长赵斌、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党委书记任泽民、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院长舒平出席论坛。论坛由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副院长赵晓峰主持。我校师生代表200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
赵斌在致辞中对专家们的到来表示欢迎与感谢。他指出,在“十四五”开局之际,通过开展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大讨论,在全校形成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在教师中潜心教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蔚然成风,在管理服务者中“肩上有学校、眼里有老师、心中有学生”的工作理念更加牢固。
吴志强院士作了题为《城乡规划学科发展——过去40年&未来趋势》的主旨报告。
他指出,城市规划是空间规划“客体”系列的基本核心,空间规划的“主体”系列包括五大要素,即目标设定、路径选择、发展动力、沟通决策及评估优化。
吴志强解读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城乡规划知识网络动态演进过程,运用科学知识图谱方法绘制出1978年至2020年七个阶段的研究热点网络。他提出,对于知识创新主体而言,院校之间的界限逐渐被打破,学者之间更加趋于跨学科、跨院校和跨区域的协同合作和知识创新。吴院士回顾了同济大学主办刊物《城市规划学刊》的办刊历史、学术评价及学术活动,对新创刊物《GUIHUA》的创刊理念及发展方向进行介绍说明。
随后,他详细阐释了基于1950年至今75万篇文献实证研究,解读了规划研究投入与国家宏观发展。建议国家应在60%城镇化率的时候抢先投入规划的研究,注重数量和质量,才能在经过城镇化的20个百分点的发展后,有机会在拐点完成智力城镇化的转型。
最后,吴志强讲解了人类数字城市图谱CIMA全球科学家计划的七大核心目标,包括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应对人类生活的城市气候变化的挑战;推进城乡更好地与自然和谐发展;提升城市生命的安全健康韧性;促进管理者、学术界和机构跨城市的知识和经验交流;建立规划学界、企业百姓共建共治共享的平台;实现大部分人类所在的城市生活更加美好。此外,他还介绍了由世界规划教育组织WUPEN平台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City平台共同建构的CBDB 城市大数据库。
宋协伟院长作了题为《设计不在》的主旨报告,从“识变”、“应变”、“求变”三个层级解读了新文科建设与大设计时代的要求。
“识变——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文科建设与设计变革的内核驱动力。结合联合国发布的当今世界存在“地缘紧张局势”“全球互不信任”“气候危机”“新冠病毒暴发”“数字世界黑暗面”五大挑战,宋协伟解读了目前所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考验。他介绍了金砖五国气候设计研讨会、荷兰设计周、第58届威尼斯双年展等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设计活动。
“应变——优化学科体系结构”指打造特色优势专业,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是站在危机面前对大学教育的反思。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中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范式需要创新与改革。宋协伟提出应更加关注社会,鼓励运用更多领域的研究方法。鼓励学科的交叉,消除壁垒全域提升教育改革方式。他介绍了中央美术学院人工智能与设计创新联合实验室,在出行创新设计中新物种与场景流的相关内容。
“求变——设计引领时代变革”要求不断探索如何应对新时代的形式变局、产业变革、危机与挑战;于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提出的新命题、新方法、新技术、新手段中,创造新方向、新标准及新价值判断,并通过设计的战略、模式、升级来引导世界向好发展。宋院长总结“求变”的核心是服务人类核心价值、跨域合作交叉创新、引领产业革命进化、设计创造全球未来。他提出要建设服务于国家战略的一流设计学科,形成横向联结企业、高校,纵向联结国家、社会的科教创新体系。
鲍莉教授作了题为《学做融创——东南大学建筑学创新人才培养的系统事件》的主旨报告。
她介绍了东南大学建筑学的办学定位于学科和行业领军人才的培养,突出主动发展问题和引领发展的开拓能力及实现可持续融贯创新的能力。培养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和敏锐的本土意识,兼备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未来建筑行业领军人才。
应对知识割裂、知行脱节、平台局限等问题,鲍莉提出知识贯通的开放式课程体系、知行融通的集成化教学模式、平台联通的立体化合作平台,实现“学做融创,通合一体”建筑类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搭建符合建筑专业创意工科属性的教学体系、教学模式、平台建设的架构创新。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本科专业教育“体系创新、知识贯通”的总体架构,是依据建筑学知识的关联逻辑及创意工科理论实践互动进阶逻辑,宽厚的专业基础展拓学科视野,强化主干知识模块的立体分布与联系。
模式创新、知行融通是通过纵向专业团队结合横向年级教研室,以作为集成化教学法有效运行的保障。鲍莉介绍了创设学做融通、知行合一的集成化教学模式,实现知识获取与创新运用的融贯互动。采用社会服务工作坊、实体建造工作坊、前沿探索工作坊等课外工作坊形式实现平台创新与相互连通。整合国际合作与校企联合的立体化合作平台,打造多维协同的浸润式育人环境。
通过本次论坛活动,我校“引进”并学习借鉴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中央美术学院等世界一流高校的教学实践经验,主动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深化产学合作,促进师资队伍、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等多方协同,为国家培养更多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文/蔡梓涵 图/卞广萌 审核/赵晓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