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点子”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同向同行
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孙琳琼老师获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特等奖,作为一所以工科为主的高等院校,能在高手如云的思政课教学大赛中取得这样的不俗成绩,是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发力的结果。
为了讲好思政课,做好课程思政,把单纯的思政教育课堂拓展到专业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使授课主体由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学校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发力、共同解决思想政治教育面临难题的状态,让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真正实现同向同行,学校“发明”了不少“金点子”:与各大纪念馆签订思想政治理论课共建协议,把校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讲述,不断创新丰富思政课授课形式;让大学生走上附属小学讲台讲思政,实现“讲”中“学”,充分调动学习积极性;大学中学思政教师同备一堂思政课,了解大学生的中学历史基础,有的放矢地准备开学第一堂课;资助思政课骨干教师出国短期考察进修,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其他专业学院同备一堂课,思政教师帮助专业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举办“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大赛,以竞赛的形式促进“课程思政”的开展……
从英国带回“鲜活”马克思
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孙琳琼获得“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特等奖。
2018年,孙琳琼在学校资助下赴英国考察进修。马克思故居、大英图书馆、海德公园、曼彻斯特的工厂,马克思墓前……马克思经过的地方,都留下了她的足迹。
从英国带回的大量材料、图片,丰富了教学内容,她不仅在课堂上引经据典,还讲到了自己在马克思墓前的所思所想。这些生动阐述,仿佛带着学生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定的历史环境,去体会马克思的所思所想,近距离“感受”马克思。马克思不再是书本上神情严肃的照片,而是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这种亲身体验式的教学,把冷冰冰的理论有温度地传授给学生。
孙琳琼说,当我把一张张普通秋日,我在伦敦海格特公墓马克思墓地与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交流的照片展示在学生们面前,当我在中西比较视域下与学生们分享在英国的真实的所见所闻,思政课书本上的知识顿时亲和起来,看到学生们好奇和钦羡的眼神,讲课的底气更足了。
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2018级的韩可心说,孙老师和我们分享了在英国学习时的很多经历,还展示了很多与国外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和纪念工作者的互动和合影,我能感觉到她对马克思主义的热爱,觉得从事马克思主义研究的人个个都充满了正能量,她的课温暖了我。
每年资助2名思政教师出国培训,是学校造就高素质教师工作队伍的众多举措之一,孙琳琼就是这一举措的受益者。
“校史”融入国史讲述
“几排连体课桌椅前面坐着20多个梳着大辫子的学生,老师正用英文讲授着机械制图课程,黑板上漂亮的板书全部用英文写成。”这是117年前发生在北洋工艺学堂上的一个场景。这张照片今天被放在校史馆的显著位置。学校的前身,正是开始于1903年的北洋工艺学堂。北洋工艺学堂因器物救国而诞生,在中国近现代史写下了自己独特的篇章。
基于这一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苑帅民老师把思政必修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洋务运动兴衰”一节的讲堂搬到了校史馆。面对着这张珍贵的照片,同学们仿佛回到了100多年前的课堂。
建筑181班的陈宇琴说,这节课让我触动很大,让我感受到学校的历史与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让我对学校的感情更深了!
与各大纪念馆签订思政理论课共建协议
“为什么决定提前发起平津战役” “29小时解放天津说明什么?”“平津战役的胜利对新中国成立的贡献是什么?”引人深思的发问,把台下的人们带回了70多年前扣人心弦的战役中。
在2020年9月30日国家烈士纪念日这个特殊的日子,平津战役纪念馆馆长王培军带来了题为“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打赢新时期的平津战役”的讲座,通过把历史与当下主题教育相结合,把平津战役精神与当前形势相结合,让师生深入了解解放战争艰苦卓绝的风雨历程。这是专题讲座,更是特殊的思政课。
继9月10日教师节与李叔同故居纪念馆、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签订合作协议后,学校又在烈士纪念日与平津战役纪念馆开展合作,一个月内与三地共建思政教育实践基地,签订思政理共建协议,是创新思政课形式的有力举措。
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
学校积极推进大中小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和附属中小学签订了大中小学思政课共建协议,采用思政课教师辅导、大学生上讲台的形式,大手拉小手,共建思政课。
2019秋季学期,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本科生们,走上了附属小学的政治课讲台。
在《父辈们的初心和使命》专题课中,四位主讲大学生以革命先烈、红色故事为切入点,为小学生们讲述了新中国坎坷而壮丽的成长之路。他们还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通过爱国知识竞答和小组游戏互动等方式,寓教于乐、寓学于乐。
2020秋季学期刚一开始,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思政课教师们就与附属红桥中学的思政课教师们同备一堂课,通过了解大学生的中学历史基础,有的放矢地准备开学第一堂课,将思政课真正上到学生的心坎里。
附属红桥中学高中政治学科带头人吴怡萌说,“大中小德育课程终极目标是一致的,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从教学方式的应用、问题的设计等都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从学生的真实需求出发。”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姜汪维指出,“具体教学中,初中生应侧重从情感认同角度切入,高中生应侧重从政治认同角度切入。‘四史’教育的重点是历史观的教育,我们要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思维、宽广的历史视野,懂得历史的真实需要理论思维才能正确把握。”
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手牵手”
为了帮助专科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其它专业学院进行党支部结对共建,开展“思政课+专业课”集体备课。
2020年6月26日,人工智能与数据科学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十个“结对共建”的教师党支部开展了线上“课程思政+思政课程”集体备课暨思政课教师指导专业课教师优化课程思政案例设计的教学研讨活动。
计算机与数据科学系的田红丽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中,通过指令发展趋势引导学生掌握事物螺旋上升的发展规律。针对我国计算机产业缺芯(CPU)少魂(OS)问题,结合2018年的中兴事件、华为事件,教育学生要明白自己所肩负的责任和使命。
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代史纲要党支部书记刘永春和该教研室主任、校教学督导高京平在点评时提到,不同的课程有不同的特点,课程思政的设计要做到“形散神不散”,“神”就是立德树人,“形”是具体的课程,思政元素要融入到专业课中,需要对课程的安排进行细化,设立不同层次的目标,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将思政教育贯穿专业课教学始终
实施课程思政建设要做到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融会贯通。如果在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时丢掉了价值观教育,就等于生命机体失去了活的灵魂,人没有了精气神。
在《学术素养与论文写作》课上,经济管理学院的李嫄老师力求在“求真”与“求善”的科学价值观引领下,将思政教育贯穿教学过程始终,引领学生由应试思维向学术思维转变,内化“工学并举”的理论与实践互促信念。
通过观看张双南教授在央视《开讲啦》节目中做的科普演说《最初三分钟》,李嫄以几则小故事向学生揭示“科学就是刨根问底”:寓言故事“两小儿辩日”引导学生不应以诡辩代替刨根问底,不应以赢得辩论代替追求真理;寓言故事“杞人忧天”引导学生不应以自圆其说代替刨根问底,不应以实用主义代替追求真理;“李约瑟难题”引导学生区分科学与技术,明白科学应追问技术背后的道理。
工商 182 班回子瑶同学说,我们经历过了不少考试,已养成一种应试思维,只管做对,不关心其背后原理。而听了张双南的演讲,我深刻认识到科学是用经过质疑、不尽其数的实验等探索出来的结果。作为当代青年,我们不应忽视刨根问底的精神。作为祖国的希望,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科学,努力发展、推动科学。
在向学生讲授“管理研究为什么”这一问题时,李嫄老师以香港中文大学贾建民教授在《自然》(Nature)上发表论文《人口流动驱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国的时空分布》,为决策者在抗击疫情时根据人口流动更有效地评估风险并分配有限资源为例,向学生阐述着:工商管理领域学者虽无法奋战在一线,但内心的“向善之义”与“济民情怀”驱使他们以自己的专业力量,助力于疫情之后的企业发展和民众精神家园的重建,实现“产-学-研”聚力抗疫、爱心传递。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案例大赛
学校自2018年启动优质课程建设项目,强调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在已立项的161门本科优质课程中有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开展课程思政“双百计划”建设项目,打造课程思政示范课、编写课程思政优秀案例,目前共申报了90门课程思政建设项目;以赛促建,开展“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案例大赛。
学校以制度为保障,为实现各学科专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全覆盖,先后出台实施《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方案》《河北工业大学课程思政建设实施意见》《河北工业大学2020年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计划》《河北工业大学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等多个文件。
今后,学校将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构建目标明确、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文/闫涵 图/河北工业大学新闻网、微信公众号 审核/霍占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