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报告】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作《弘扬中国精神培养新时代环境科学与工程高端人才》 主旨报告
6月5日,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应邀参与我校“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系列论坛”,为我校师生作了题为《弘扬中国精神培养新时代环境科学与工程高端人才》 的主旨报告。
他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处于压力叠加、负重前行的关键期,虽然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出现了稳中向好的趋势,但环保事业仍然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必须有伟大的精神力量来支撑、激励、引领和推动。中国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精髓,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奋斗历程中,培育形成了一系列彰显和反映民族精神、体现时代要求、凝聚各方力量的精神,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精神。中国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环境科学与工程教育需要倡导中国精神。
侯立安指出,新工科建设是我国近年对工业4.0做出的积极应对,是工科人才培养在积极迎面革新中的工程技术的更新。融合、集成、创新、共享和智能是新工科的特征,可培育出适应性强、创新程度高、融合程度深的人才队伍。
他讲道,目前环保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高校扩招,培养数量的快速增长,直接驱动力多于行政干预力,考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少;偏于理论学习、学术研究、工程设计、实践能力有待加强,以及一些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学科专业和交叉学科、边缘学科不完善。因此,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应以工程性和创新性为导向,将理论学习、工程实践基地、环境工程新实验室等教学科研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专业多维立体化培育模式。此外,作为一个传统的工科专业,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需要顺应新技术的发展,探索诸如“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模式、“互联网+”的教育模式以及多维立体的教学模式,建立更加完善的人才培养和评价体系,为环保行业培养更多的高端人才。
侯立安重点分享了环境科学和工程人才培养的机制创新,他认为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要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更加重视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培育。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培育高端人才的综合素养,推进和创新教研结合的高质量培养模式与机制,以培养学生优良素质、综合能力和就业竞争力为重点,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以课堂传授知识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科研实践有机结合。
侯立安鼓励后辈,他指出环保人才需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以兴趣作为导向,以创新作动力,以坚持作为支撑,把握时代机遇,创新迎接挑战,肩负起历史重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事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