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报告】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北大学原校长赵继应邀作《未来工程教育创新的若干问题》主旨报告
5月15日上午,学校举行“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培养系列论坛”的首场专题研讨会。教育部高等学校机械类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北大学原校长赵继以《未来工程教育创新的若干问题》为题,围绕工程教育的引领性问题、多样性问题、开放性问题和实践性问题,提出未来工程教育面临的挑战、机遇和变革。北辰、红桥校区三个会场的460余名师生代表参加活动。论坛由副校长郎利影主持。
他认为,未来工程教育不仅仅是与一门学科相关的基本技能,还需要理解如何将多个学科之间的信息联系起来,适应科技、产业、社会和组织变革的快速步伐,满足“新的思维、理解和技能”的要求。
未来工程教育不应只服务于现有产业,而要引领未来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为新的产业甚至行业的诞生提供智力支撑;不应拘泥于现有学科专业形态,应该向科技的本质处寻求答案,站在引领产业发展的高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培养体系和知识体系。
大学应当为更加多元化的学生群体(数字原住民)提供足够的选择自由,使他们可以追求自己的目标和兴趣,有充分的灵活性选择符合个人志向的学习路径,成为“T”型或“丌”型工程师。
更加开放的超连接世界,会加速技术、经济和社会文化的融合,彻底改变设计、制造、融资、销售和消费方式。“教育注重影响力”(Impact-focused education)将成为重要办学理念之一。实质性的推动知识体系创新和开放协同育人,培养未来引领性人才必须加强知识体系创新,推动教学与研产深度融合,加强与世界高等教育组织和机构的交流合作将成为常态。
工程科学领域核心知识和能力只有通过实践和体验才能获得。未来工程类人才培养需要高度关注产业发展,强化实践和工程能力,让学生通过“做中学”领略真正的研究、设计和建造,深化协同创新和协同育人,在融通合作中提高工程创新人才培养质量。人工智能与工程教育的深度融合将助力全面培养学生潜能,智能化的工程教育将使教师更专注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