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工大】《河北青年报》报道我校教授跨界创业用机器人守护高空作业者
5月15日,河北青年报报道校教授跨界创业用机器人守护高空作业者。
全文如下:
河北工大教授跨界创业用机器人守护高空作业者
近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杭州市人民政府联合打造的大型纪实创投节目《赢在AI+》开播。节目中,河北工业大学教授张明路以“AI 创想者”的身份携“立面特种机器人”登上舞台。今年 61岁的张明路,从高校讲台到涉足商业领域,至今创业已有4年半。“不想把技术成果搁在实验室里面。”在这期间,张明路带领团队研发出 20 余款金属立面爬壁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让工人告别了高空作业的危险与辛劳。
半生坚守 “我不想把技术成果搁在实验室”
1964年出生的张明路,自1981年踏入河北工学院(今河北工业大学),便与机械工程结下不解之缘。硕士毕业后他留校任教,后来从天津大学博士毕业归来继续投身教育科研。30多年来,他始终专注机器人领域研究,主持运查点研设项,积果了羊“863”“973”等国家级重点研发项目。积累了丰硕的技术成果。这些技术成果却长期困在实验室、躺在论文里,”做了这么多技术成果,但解决落地问题老是差一步,这一步走起来特别难,但我又想尝试一下,不想把它们就这么搁在实验室里面,这也算是我的一种科研情怀。”张明路希望这些技术成果能真正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2018年,张明路在浙江舟山参与重点研发计划的调研经历成为转折点。张明路目睹50 多岁的工人悬在二三十米的高空作业,感觉非常艰辛,这一幕让他触动很大。彼时,国家正大力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张明路意识到,将技术成果应用于工程实践,既是响应国家号召,更是科研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要么反哺于教学让学生有工程意识、工程能力;要么把技术成果转化落地,解决我们实际生活里一些'卡脖子’的行业痛点问题。”这份执念,推动他在56 岁那年走出“舒适区”,2020年 11 月他创立彼合彼方机器人(天津)有限公司,开启从学者到创业者的转型之路。
张明路(中)与工作人员构思产品
跨界挑战 从高校到企业,勇敢走出“舒适区”
万事开头难,成为创业者后张明路面对的不只是身份转变,还有两大挑战。技术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他首先面临的是工程思维重构。张明路坦言:“高校做科研讲究的是‘技术突破’,但企业需要回答‘能不能用、怎么用、市场有多大’。”这些问题让这位工科出身的教授不得不从头学习经营管理相关知识,“我就一边摸索一边实践”。
另一大挑战是团队组建。不同于高校科研团队以技术研究为主,创业需要经营、技术、管理、资金“四位一体”的复合型团队。张明路凭借多年积累的人脉,在朋友帮助下逐步搭建起团队架构。分工上,张明路主要做技术方案的论证和技术预判,其他人员包揽一到两款机器人产品,持续地研发迭代,不断改进。
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团队规模如今达到了70余人,其中有20多人来自他教授的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同时吸纳了经济管理、计算机、自动化等多学科领域人才,大家共同为机器人研发事业并肩奋斗。
张明路(左)查看机器人功能
张明路(中)与工作人员一起探讨问题
“容忍失败,允许试错”是张明路的管理哲学。他深知企业团队核心观念的重要性,常对团队成员说:“做研发不只是为了公司存活,更是要为社会做些真正有价值的事。“创业历程中,团队协作的力量令张明路印象深刻。他回忆道:“2023年,我们团队80%的成员奔赴南北各地工地。一整年里,他们不惧高温酷暑、不畏凛冽严寒,坚持实地测试机器人性能,收集工人操作反馈,并据此对机器人进行改进优化。”在这个过程中,团队成员始终保持着高度责任感,从未喊过一声辛苦,这让他深受感动。
砥砺前行 推出20余款机器人,“把人替代出来”
张明路团队设计的机器人产品在进行高空作业
“研发过程中,难的是符合工程要求。”对张明路来说,由于工程环境与实验室环境大相径庭,机器人投人工程应用后,需要在实际场景中不断打磨改造,以具备出色的环境适应能力和可靠性。“以野外施工为例,机器人可能遭遇严寒酷暑的考验。低温环境下,气温能低至零下30多摄氏度,而到了夏天,地表温度甚至会飙升到50多摄氏度乃至60摄氏度,如此巨大的温差是实验室环境难以模拟的,机器人必须提前适应这种极端变化。”
经过4年半时间的研发,张明路团队现已推出 20 余款金属立面爬壁机器人,覆盖石化,风电、核电、船舶、储罐等应用场景。与传统人工相比,张明路表示,这些“空中工匠”优势显著:“不仅工作效率高,更重要的是把工人从高空、高粉尘、高污染环境中替代出来,实现远程操控作业。”
凭借技术,张明路团队的金属立面爬壁机器人产品已在众多头部企业实现工程应用,得到了市场高度认可,成为高空作业场景的“安全守护者”。
如今,张明路依旧在学校与公司之间奔波,将工作日程分配给学术研究与技术研发。此次他登上央视舞台,是希望让更多人了解机器人,进而获得多方支持。谈及未来发展,张明路有着清晰的规划。一方面,他计划为现有机器人叠加人工智能技术,让机器人更加智能化、可视化、远程化、自主化;另一方面,他打算开拓非金属立面领域,研发负压吸附机器人,以覆盖更多复杂的应用场景。“不管是在学校从事学术研究,还是经营公司推动技术研发把我们的成果‘写’在祖国大地上,就是我最大的收获。”张明路说。
文/本报记者陈庆威 实习记者闫雨濛
供图/河北工业大学、张明路
原文链接:电子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