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工大】新华社报道我校志愿者冬奥赛场挥洒青春
原文如下:
看看这些“80后”“90后”“00后”的志愿服务“乐章”
新华社天津3月4日电(记者尹思源、郭方达)有人说,志愿活动也许是无法收回成本的付出,但对生活的热爱与肯定,也许恰是志愿活动最好的报偿。在“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即将到来之际,看看这些“80后”“90后”“00后”,演绎出了怎样的志愿服务“乐章”。
“80后”的她,是49位残疾人的“大姐”
在天津市宝坻区一家名为“超有爱”的干洗店里,小吴正将大衣小心整齐地套上熨烫机,双脚控制机器出风开关,右手拿着熨斗,左手熟练地调整着衣服的位置。一点看不出来这个手脚灵活、干活麻利的小伙子患有智力障碍。
“大姐教我们制作拖把、制作十字绣,今年又教我们洗衣服,我们在这里工作,就觉得自己是个有用的人。”小吴说起话来有些口齿不清,但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小吴口中的大姐叫田丽超,是一名“80后”。在过去的三年中,她用毫无保留的爱和付出,帮助49位智力障碍的特殊青年。
2016年的一天,经营着一家养老院的田丽超在养老院门口遇到一个走失的女孩,翻看女孩衣兜内的卡片发现她是一位来自宝坻区培智学校的智力残疾人。“我要做些什么来帮助这些孩子。”从那时起,田丽超就萌生了帮助他们的想法。
“送学习用品、去做志愿活动,做了很多事,但觉得都没能彻底解决他们最核心的需求。”田丽超说,“他们最需要的不是在学校里生活得多好,而是从学校毕业后能够在社会上立足。”
说干就干!2019年,阳光福乐多助残就业基地成立,田丽超跑遍了宝坻区大大小小的村镇,让几十位和小吴一样的培智学校毕业生住在了助残就业基地里。
“这些孩子能干多少活不重要,重要的是让他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田丽超说,“帮孩子们把社保都上了,是我想的最远的一件事,现在已经在逐步推进。”
“90后”的他,要把“非遗”技艺传播开去
“‘点’就是点点贴嵌,‘翠’就是翠鸟的羽毛,点翠工艺是一项中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制作工艺,美丽的翠羽起着点缀美化金银首饰的作用。”在一节面向青少年的“非遗”文化课上,谈及点翠工艺,李靖娓娓道来。
作为一位“90后”点翠工艺的“非遗”传承人,李靖还是天津市北辰区果园新村街“半亩方塘”“非遗”青年志愿者团队负责人。这个二十几人的团队,把街道办事处的几间文化室当作“教室”,每逢周六,便会组织志愿课堂,为周围社区的孩子们讲解各类“非遗”知识。
“有些家长听说我们有志愿课堂,让孩子在我们这上课。”李靖告诉记者,疫情期间课堂变成了线上,但该上的课程,孩子们总是一节不落。
遇上剪纸、绘画等实操性强的课程,教孩子们动手体验,也是课程的重要一部分。孩子们的作品尽管稚嫩,但却充满热情,一幅幅剪纸和绘画,都被社区装裱起来,挂在了文化墙上。居民的口耳相传,小教室容纳不下更多的孩子,为此团队在多个社区开办了流动教学点。
挖掘保护散落在民间的各项“非遗”技艺,则是团队的另一项重要工作。“许多潜在的传承人,既没有保护技艺的意识,也不懂怎么保护,使得很多宝贵的财富无声无息消失了。”李靖介绍,对于有价值的传统技艺,团队会协助其进行“非遗”申报以及历史留存,目前已有多项技艺在团队的帮助下获得了“非遗”的认定。
“00后”的他们,在冬奥赛场挥洒青春
“运动员一瞬间就从我面前滑过去了,感觉比风还快!”热情洋溢的李子航是河北工业大学冬奥会志愿者团队的一名成员,也是不折不扣的“00后”。在这个两百多人的团队里,像他一样的“Z世代”是绝对主力。
给越野滑雪等项目做保障支持,是他一段时间以来的工作。“在一边看到运动员完赛,高举双手的那一刻,是很容易共情的。”回忆起志愿工作,他意犹未尽,“冲过终点线,享受挑战自己的快乐,可能这也是奥林匹克精神的一种体现。”
对于团队里同样是来自河北工业大学的张怡来说,做志愿活动早已成为了一种习惯。“我还记得初中的时候第一次参加慰问社区老人的志愿活动,当老人对我说谢谢的时候,我觉得自己真的在做一件值得坚持的事情。”
在冬奥志愿活动告一段落后,张怡和其他部分成员继续留守,参与到了冬残奥会的志愿服务当中。
“做个公益基金?”“创立一个志愿者组织吧!”“我肯定还会继续的”……问及未来的打算,这些“00后”还没有清晰的规划,但话语中透露着坚持,眼神中流露出坚定,他们的志愿服务故事还在续写。
新闻链接:
看看这些“80后”“90后”“00后”的志愿服务“乐章” - 新华社客户端 (xinhuaxm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