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党员》杂志发布关于我校大型情景剧的报道《思政引航,兴工报国》
2025 年 10 月,《共产党员》杂志对我校精心打造的大型情景剧《兴工报国》进行了专题报道。该剧以生动的舞台表现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我校师生在工业强国征程中的奋斗精神与爱国情怀,通过艺术的形式诠释了“兴工报国”的时代使命,成为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创新亮点,受到了师生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赞誉。

原文如下:
一场大型情景剧背后的思政工作考量
思政引航 兴工报国
"Showing the other port is opened for Steam Exhausts."(显示另一个端口为蒸汽排气而开启)初秋夜幕下,河北工业大学体育场灯火通明。一群身着马褂、着垂辫的学生端坐桌前,用英文大声朗读着——这是大型情景剧《兴工报国》的演出片段。它如一束光划破历史长空,将操场上万余名师生的思绪,瞬间拉回一个世纪前。
1903年,河北工业大学的前身“北洋工艺学堂”,在天津东南城角贡院东的草厂庵成立。为接轨世界前沿工业技术,学堂特聘教师直接以英文、日文授课。舞台上复刻的,正是当年课堂上讲授蒸汽机原理的教学场景。
“将学校百余年办学历史与精神传统融于舞台,为新生呈现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河北工业大学副校长陈鸿雁介绍,经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学校2025年迎新晚会首次采用大型情景剧形式,以《兴工报国》作为新生的大学思政第一课。
汽笛轰鸣中,一位提着皮箱、身着灰色中山装的留洋青年走上舞台。他跨越90年时光,与台下的工大学子展开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位青年是我国现代爱国工业教育家魏元光,也是河北工业大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人物。他毕生提倡“产学并重”,为祖国培育了大批工程技术人才。

情景剧《兴工报国》中的一个片段复刻了当年课堂上讲授蒸汽机原理的教学场景
为传承魏元光先生的教育理念,河北工业大学实施了“元光学者计划”,河北省先进激光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白振旭便是其中的代表。他的课堂总充盈着最新行业案例与启发性提问,作为专业教师中的课程思政领航者,他将思想价值引领悄然融入专业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在刚刚落幕的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上,白振旭老师主讲的“激光原理”课程,一举斩获产教融合赛道地方高校组一等奖。
为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激活每门课程的育人价值,河北工业大学展开多维探索:全面修订课程大纲与教案,推行课程思政“6+1”行动,开展专业思政“融校史 铸工魂”典型案例评持续建设课程思政示范项目、打造一流本科课程,让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同频共振。
“教学于我,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心灵对话;教师不仅要站上讲台,更要走进学生心里。”舞台中央,身着白色中山装的苑帅民正带领师生代表“向母校报告”。作为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苑老师长期从事思政理论课教学与育人工作,今年更是带领团队在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摘得全国基础课程(正高组)一等奖——这也是本届比赛高级职称组别中唯一一个思政课一等奖。
为让思政课“活”起来,苑帅民依托虚拟仿真教学实验室,以“直观教学法”唤醒学生感官体验,用“情感教学法”触动学生思想共鸣,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在河北工业大学,像苑帅民这样的优秀思政课教师并非个例。近5年来,学校共引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19人,2名教师获评“全国模范教师”等国家级称号。学校坚持“引育并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
“两年前我以冬奥志愿者身份站上舞台,参演《兴工报国》'向母校报告'环节。今年和学生一起在台下观看,心境完全不同。”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张琳的话语里满是感慨。

《兴工报国》大型情景剧演出现场
从事学生工作14年来,张琳带过千余名学生。为更懂学生,她考取心理咨询师二级;为提升理论水平,她攻读相关专业博士;在日常管理中,她始终将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首位。今年5月,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携手河北雄安新区公共服务局,组织新区20万学子同上“未来之城·拔节生长大思政课,张琳与辅导员团队全程参与幕后组织管理,让思政力量在更大舞台传递。“每个梦与我同在,未来我来。”初秋,天津的夜晚凉意渐浓,舞台上下的热忱却未消散。在场的每一个人,内心都像被点燃,种下了薪火相传的星星之火。这团火,与河北工业大学校徽上的蜡烛交相辉映,更与学校深耕多年的思政队伍建设同频共振——正是这支由专业领航者、思政课教师、辅导员团队凝聚起的“育人力量”,让“兴工报国”的信念跨越时空、生生不息,指引着每一位工大人逐光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