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报道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打造激光类特色课程协同育人新机制
2025年7月27日,《中国教育报》第四版头条报道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打造激光类特色课程协同育人机制。
河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紧扣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依托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省部级科研平台及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系统整合教学与科研资源,组建由国家级别和省级高层次人才领衔的高水平教学团队,着力打造集教学、科研与实践于一体的激光特色课程集群,致力于培养高层次激光技术人才。
学院积极探索“党建+专业+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元协同育人路径,构建“专业引领、产业支撑、协同育人”的融合发展格局,持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经过不断实践与优化,已形成具有示范意义的“河工方案”和“河工案例”,为激光技术领域高质量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提供了坚实支撑,积累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有益经验。
多元主体协同 产教深度融合
针对激光类课程在教学中存在的“体验难、创新难、落地难”等问题,学院以“多元主体协同”为核心,探索“政、校、行、企、研”“五位一体”联动机制。课程团队联合行业主管部门、龙头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共建高水平实验室与实践教学基地,推动“理论与实践互融、科研与教学互促、教育与产业互通”的协同育人新模式。依托区域激光技术产业集群优势,学院主动对接产业发展需求,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效衔接,全面实现资源共建共享、责任协同共担、成果协同共创,贯通激光技术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切实提升教育供给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与适配度。
产教深融促转化 激光产业添动能
围绕激光技术人才全链条培养需求,学院构建了覆盖本科、硕士和博士阶段的课程体系,形成知识递进、能力拓展、科研融通的立体化育人结构。目前,学院已开设本科专业课程“激光原理”“工程光学”,通识课程“神奇的激光”,硕士课程“激光光谱技术”“激光参数测量技术”,博士课程“固体激光工程及应用”“激光光学”等。课程设计紧贴产业实际,深入融入传热学、力学、电工学等多学科内容,构建纵向贯通、梯度递进的教学体系,注重核心知识、课程思政与创新能力的协同培养。
学院不断拓展高水平实践资源,依托国家级别和省级现代产业学院平台,以及河北省先进激光技术与装备重点实验室、先进激光技术研究中心、金刚石激光技术及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为教学和科研实践提供坚实支撑。联合10余家激光行业龙头企业共建实习实训基地,与石家庄市政府部门共建创新研究院,打通“产学研用”协同育人通道。课程团队围绕产业需求与技术前沿,开发融合真实工程项目的案例教学内容,贯穿知识学习、实验训练与科研实践全过程,强化校企协同、师生共创,推动“做中学、学中创”教学模式落地见效。此外,学院还成功申建国际光学工程学会、中国光学学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等学生分会,广泛开展国际交流、光学科普与社会服务,持续提升课程的国际化育人水平与社会影响力。
机制协同强支撑 人才培养提质效
企业导师深度参与课程教学和实践指导,校内导师受聘为企业科技特派员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客座教授,积极服务技术攻关与人才共育。校企教师联合承担多项国家级别、省部级科研项目,成果广泛应用于国防安全、精密制造等领域,形成“教育—科研—产业”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学院坚持“以教师成长提升育人质量”的理念,团队教师荣获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河北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特等奖、天津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河北省青年五四奖章,以及“冀青之星标兵”等个人和集体荣誉称号。学院注重“专创融合”,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素养,指导学生在全国大学生光电设计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赛事中获得国家级别和省级奖项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依托学生分会等社团组织,学院广泛开展光学科普、学术交流与社会服务活动,获批中国光学学会科普教育基地,入选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守望·逐光”科普育人项目,持续拓展育人维度。
自2019年以来,课程团队实现了从“零基础”起步到体系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课程“激光原理”入选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课程“固体激光工程”入选河北省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依托扎实的课程建设基础,学院于2024年获批校内首批微专业“智能激光装备”,2025年顺利备案“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并实现首届招生,光电技术领域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实现双跃升。
文字:赵其波 王雨雷 白振旭 颜秉政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5年07月27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