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工大】科学网、中国经济时报报道《河北经济蓝皮书:河北省经济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
3月25日,科学网、中国经济时报报道了在我校举办的《河北经济蓝皮书:河北省经济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蓝皮书研讨了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在进行广泛调研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三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对协同发展阶段性进展及未来发展思路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同时,该书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做了深刻地剖析,也对发展趋势做了前瞻性预测,并对一些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原文如下:
《河北省经济发展报告(2017)》发布
蓝皮书研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一系列重大举措
3月24日,由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举办的《河北经济蓝皮书:河北省经济发展报告(2017)》发布会在河北工业大学举行。该报告由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河北省新型智库培育单位和河北省软科学基地“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联合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工程大学等院校的专家学者撰写而成。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有三大标志性节点:一是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战略自此进入实质推进阶段;二是2015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协同发展进入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的重要阶段;三是2017年4月1日,河北雄安新区正式设立,标志着当前京津冀协同一体化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
该书在进行广泛调研和专家咨询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了京津冀三地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对协同发展阶段性进展及未来发展思路进行了全方位解读。全书由总报告、分报告和专题报告等三部分组成,共13篇研究报告。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一些现象和问题做了深刻地剖析,也对京津冀协同的发展趋势做了前瞻性预测,并对一些主要矛盾和问题提出了对策建议。
总报告构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指数评价体系,评估并对比了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在创新协同发展、产业协同发展、交通协同发展、生态协同发展、公共服务协同发展和市场协同发展六个领域近10年期间的进展与不足:从地区角度来看,京津冀三地的协同发展综合指数整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并且增长速度相对平稳,这表明京津冀协同发展形势稳定并且战略实施已经取得了成效;然而,也应看到天津、河北两地在协同发展指标得分上面远远落后于北京,并且天津、河北与北京的差距并未缩小,部分时期的差距甚至在逐渐拉大。一方面,由于天津、河北地区的资源禀赋在一开始便落后于北京,“输在了起跑线上”;另一方面,由于当前各地对于协同发展战略存在着执行偏差,北京地区对于天津和河北的辐射带动效应不足。地区之间差异难以缩小的问题将是今后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值得注意与反思的问题。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在产业、交通、生态三大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2014-2016的三年间,在产业一体化方面,京津冀三地差异化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产业链对接延伸初见成效,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在交通一体化方面,《京津冀协同发展交通一体化规划》率先发布,区域交通网络正由“单中心放射状”格局向“四纵四横一环”的网络化格局转变;在生态一体化方面,通过多部门联动,京津冀三地联合出台了诸如《关于引滦入津上下游横向生态补偿实施方案》、《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共同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林业生态率先突破框架协议》等多项政策,并在工业能耗、节能减排、大气治理城市生态系统还原等多个方面取得突破进展。
为加快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步伐,中共中央决定在河北省设立雄安新区。一方面,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布局,雄安新区将成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集中承载地,并作为一个反磁力中心,减弱北京对资源要素的强大吸引力,有效缓解北京的大城市病;另一方面,还将带动雄安周边乃至整个河北发展,解决区域经济失衡问题。可以说雄安新区的设立盘活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盘棋。然而,如果只注意到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集中承载地,而忽视这里是新发展理念的创新发展示范区,就看不到雄安新区设计初衷的根本所在。雄安新区的设立绝不仅仅只是为了服务京津冀。它更长远的战略意义,在于探索中国经济转型发展新模式,打造创新驱动新引擎,成为引领全国创新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极。
2017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在产业、交通和生态领域率先取得突破的节点年,分报告分别围绕京津冀产业一体化、交通一体化、生态一体化及地区创新发展进行论述,探讨了京津冀制造业产业转移的现状及趋势、互联网发展对京津冀协同创新的影响、高铁联网对京津冀城市群时空格局重塑、京津冀大气污染的时空格局及污染治理及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生态和产业一体化等重大命题。
专题报告则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进行了研讨,分析了创新驱动与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城乡统筹与京津冀新型城镇化建设、以中关村为核心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与津冀协同引领、“环京津贫困带”发展出路、工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及河北省县域农业生产等核心专题。
新闻链接:
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8/3/406801.shtm
让中关村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智力引擎”
“根据《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近期目标是在产业、交通、生态三大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起点上,通过科学地评估和对比总计出了京津冀三地在创新、产业、交通、生态、公共服务和市场等六个领域近10年期间的协同发展的进展与不足,值得关注。”
近日,由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举办的《河北经济蓝皮书:河北省经济发展报告(2017)》(以下称《报告》)发布会在天津高校举行,其中产业转移创新、人才一体化以及中关村发挥“智力引擎”效能等方面的建议受到广泛关注,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带来了新思路。
打造新的京津冀制造产业循环路径
2014-2016的三年间,在产业一体化方面,京津冀三地差异化的功能定位进一步明确,产业链对接延伸初见成效,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建设步入良性发展轨道。但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取得成就的同时,也存在区域发展差距悬殊、北京大城市病问题突出、环境问题依旧严重等问题。
在综合分析京津冀发展现状及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报告》指出,应加强滨海新区与雄安新区间的互促互动。尤其是滨海新区要站在京津冀整体,而非只是天津市的视角上,以高标准的雄安新区为标杆,全面再造和升级。并注重与雄安新区的全面合作,实现互促互动、开放共赢。加强对外开放,推动天津自贸区制度创新建设,并引导创新成果向京津冀其他地区延伸推广,打造高水平的对外开放平台,为推动京津冀深度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作出贡献。
“互联网对工业部门创新效率提升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存在着行业差异,对劳动密集型行业创新效率提升影响最大,其次对资本密集型行业创新效率提升有影响,对技术密集型行业创新效率提升却产生了负向影响。”发布会上,相关专家提出了京津冀制造业转移与协同发展的思路与突破:应进一步完善京津冀政府间高层协作机制,加强三方政府间联动长效合作,探索创新功能区共建和跨域管理体制,构建京津冀创新资源“汇集区”和创新成果的“扩散源”,建立承接制造产业转移园与产业转移示范区,形成若干具有鲜明发展特色和竞争力的制造产业集群;同时,进一步打破京津冀制造产业行业同构导致资源错配,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重新配置,降低区域间经济联系的交易成本,打造新的京津冀制造产业循环路径与网络,实现整个区域产业“共赢发展”。
“智力引擎”效能正在发挥作用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创新驱动的本质是人才的智力创造。因此,加快京津冀人才一体化发展,是京津冀全方位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京津冀人才合作驶入快通道,在人才培养、人才交流、人才政策、人才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也仍存在一些问题。
《报告》指出,这些问题的主要表现为深层次的人才协同机制尚未形成,人才制度性障碍尚未突破;三地科技人才存在“断崖”现象,人才一体化进程存在“短板”效应;三地“断崖”式差距进一步影响了京津与河北的人才对接转移;实体领域和新兴产业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等。
“京津冀未来应按照‘突破瓶颈、政策引致、优化配置、开放发展、高地集聚’的发展思路,从顶层设计、政策衔接、多元主体参与、搭建利益纽带、实现内外循环、法制建设等方面构建人才一体化合作机制。”《报告》提出,建议河北省应借助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利形势,从发挥雄安新区创新人才发展引领作用、找准“通武廊”和京南“硅谷”等人才合作的重要着力点、构建“青年双创特区”及“高端科技人才特区”、实施“青年人才助力计划”加快省内青年人才培养、布局与京津的人才生态链等方面有重点有目的地推动人才建设。
中关村不仅服务于首都北京,更服务于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是国家自主创新的战略高地、辐射之源。近几年中关村自身实力逐步强大的同时辐射引领能力也在不断地增强,基于中关村向京外疏解非首都功能的要求和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需要,中关村分园区纷纷在津冀地区落地生根,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有力抓手。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报告》特别指出,发挥以中关村为核心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辐射、引领作用既有强大的经济发展理论支撑,又有实际效果作为验证和检验。对以中关村为核心的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科技辐射、技术辐射、产业辐射等引领效应可以更加清晰的认识和把握能更好地促进京津冀三地区的协同发展。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战略框架下,中关村担负着发挥“智力引擎”效能、带动产业转型升级、改善创新环境、构建区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优化京津冀协同创新布局的重任。
新闻链接:
http://lib.cet.com.cn/paper/szb_con/498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