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让高校大思政“活起来”
2月9日,河北日报第三版头条报道我校城市学院“红色印象”团队踏黄土走基层,在陕西省延川县开展社会实践,服务当地百姓,宣讲十九大精神的事迹。从读有字之书到读无字之书,我校思政教育不止于课堂教学,更通过多种形式、多方渠道进行全方位育人。
原文如下:
让高校大思政“活起来”
——看我省如何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下)
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这一重任,不仅系于一堂思政课。
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我省高校不断推陈出新,从校园社团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到多学科思政渗透,实现思政教育不断线、管全程。“红起来”了,还需“活起来”。为顺应大学生兴趣点,我省各高校通过在微信、微博打造移动互联思政平台,开展广泛线上线下互动,让思政工作24小时在线,时时刻刻跟随大学生身边,让高校大思政平台源头活水不断涌流。
□记者 马 利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
在河北医科大学,每名医学生都要上《人体解剖》专业课,这门课程充满仪式感。第一课先让学生了解遗体捐献的具体过程和意义;每次课前要求学生表达对遗体捐献者的敬意;课堂提问引导学生思考生命的真谛……在传授学生医学知识的同时,注重引导他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意味着大学专业课堂在传授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还应纳入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内容。为此,我省明确要求各高校将思想政治工作有效落实到每名教师的工作职责中,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到各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和曼在《新闻采编实践》课堂上,为学生们讲解各主流媒体对党的十九大的宣传报道,专业课与思政课巧妙融合;石家庄铁道大学的体育课上,老师全方位讲解健康中国战略……
“课堂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舞台,更是价值引领的阵地,每门课蕴含的育人功能都要挖掘出来。”河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柴素芳说,“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需要从专业特点出发,增强每一位教师的育人意识,并提升其育人能力。”
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立德树人,让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学习水乳交融,需要精心准备,科学谋划。石家庄铁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王宏斌介绍,每个学期开学前,该院的老师们都深入到其他各学院,针对各学院专业特色,提出融合意见,同时对专业课骨干教师开展多层次课程思政专题培训。
课程之外,各高校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方式,为大学生指引航向。
党的十九大后,河北师范大学在公寓园区成立临时党支部,将楼宇内学生党员打破学院年级界限统一编入党支部,由驻楼辅导员和学生党员组成支部委员会,按楼层设立党小组。学校还选派了数十名机关优秀党员,作为对口联系学生班级的党建工作指导教师,深入学生活动,把宣讲十九大精神和党建工作做到学生工作第一线。
打造全方位育人的“第二课堂”
“以前,我以为传统文化就是扭扭秧歌、听听京剧,来到大学才发现传统文化是这么丰富多彩、富有魅力,一下子就被打动了。”高芸是河北科技大学“大学生艺术团”舞蹈团的团长,通过学习井陉拉花这门古老的民间舞蹈,让她体会到一种以苦为乐、不屈不挠的精神,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河北科技大学副校长薛晓萍收藏着一份手绘赏花地图。2016年樱花节前夕,还在读大一的信息学院女生聂向宁用了四天时间,和同学们绘出色彩斑斓的校园地图,免费发送给赏花者。“学校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效避免了传统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引导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
不仅河北科技大学,我省不少高校都十分注重以国家传统节日或重大历史事件纪念日为契机,组织晚会、辩论赛,举办专题讲座与研讨会等,在学生喜闻乐见的实践活动中,实现全方位育人。
寒冬腊月,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红色印象”团队的同学们来到陕西省延川县,利用专业所学为北关社区的居民们维修电器、设计家庭节能方案,辅导中小学生功课,向大家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从读有字的书到读无字的书,踏黄土走基层,成为我省高校学子持之以恒的实践传统。
“单一的以了解和接触社会为目的的社会实践,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必须与专业所学相结合,打造社会实践365天全覆盖的实践格局,同时积极构建项目调研、挂职锻炼、义务支教、理论宣讲、医疗服务、学习调研六位一体的实践体系,方能让社会实践受欢迎、见实效。”河北工业大学城市学院党委副书记祖磊介绍。
近年来,河北工程大学园林与生态工程学院组织了以党员教师为骨干,辅导员、学生为主体的“李保国式的科技服务团队”,在我省涉县、大名、魏县等地推广普及了果树新品种引种栽培技术、果树近自然栽培新技术、苹果节水灌溉关键技术、大型果树园区的规划设计及管理、棚室蔬菜高效栽培及无公害栽培,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师生们在实践中不仅体验到省情国情,也提高了政治觉悟和思政水平。
我省要求各高校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把实践育人纳入高校教育教学总体规划,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大纲与规范,提高实践教学比重。“体验省情服务群众”、大学生“三下乡”等社会实践系列活动的广泛开展,进一步激发了大学生们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之情。
把思政教育转为“身边教育”
“一日晨跑、精神饱满地坐到教室里的自拍照、熄灯前的阅读心得……点滴行动都能获得集体的鼓励,给了我坚持下去的信心。”河北师范大学2016级4班的倪泽苒通过“晒行动,聚成长”活动,养成了晨练、守时等好习惯。
近两年,社交软件的打卡行动蔚然成风,能否将这种网上打卡形式作为养成教育的实现途径呢?河北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基于网络社交平台的团队驱动式养成教育的“晒行动,聚成长”活动应运而生。内容涵盖思想引领、行为养成、日常管理、班级建设、学业指导等多个学生工作领域。每日群内打卡,成员彼此监督,互相鼓励,用团队他律促进个人自律,培养优秀的行为习惯。
当前,以微信、微博等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青年学生普遍使用的信息源和交流阵地。顺应这一变化,高校辅导员工作平台也在推陈出新。
每接一个班,首先建班级QQ群、微信群,24小时在线,随时留意学生的签名状态,设法解决潜在问题。这是我省目前很多辅导员的工作常态。“学生们都是网络原住民,思想政治工作跟着他们‘搬家’。”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辅导员乔维新说。
2月4日晚,河北经贸大学大三学生吴方元的手机上收到一条来自学校的推送,标题是《寒假里头疼的几件事,你躺枪了吗?》提醒大家寒假期间规律作息,按时读书。“放假前几天还比较规矩,时间一长就松懈了,幸亏学校官方微信及时提醒。”
河北经贸大学等高校利用“两微一号一联盟”新媒体矩阵优势,网上网下全覆盖,不断创新宣传方式,运用图解图说、动漫动画、网络视频等接地气、形象化、通俗化的方式,多形式、多渠道走近学生。
为在更大范围把思政教育转为“身边教育”,我省成立河北高校新媒体联盟,要求各高校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全省高校大思政平台正加速“活起来”。
河北日报记者:马利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