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合作引发连锁反应
9月26日,《中国教育报》第8版,刊发了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梁慧超的文章《合作引发连锁效应》。文章围绕京津冀三所地方工科院校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创新机制展开,详述了三校在教研合作、科研合作、人才交流等方面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提升的探索路径。
原文如下:
合作引发连锁效应
通过跨区域合作,建立地方工科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创新机制,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提供实践样本——
今年1月,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北京工业大学、天津工业大学成立京津冀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创新联盟,依托各自比较优势,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推进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整体提升,并围绕以下工作进行探索。
教研互通
推进教学改革与创新
思政课建设与改革是学院教学质量攻坚的重要任务。三校在联合开展教改研究与教材辅助体系建设、实现精品课程资源和实践教学基地协同开发与共享上达成共识。目前,教学改革成果分享和观摩交流已经成为助推三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改进的有效途径。
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沈震老师运用手机辅助课堂教学的教学手段创新、天津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张建华名师工作室联盟教学观摩活动推出的教学方法创新、河北工业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慕课制作,成为三校马院思政课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开展学习、交流、研讨和借鉴的重要内容。今年9月新学期伊始,在北京工大马院沈震老师及其技术团队支持下,河北工业大学实施了移动互联技术运用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改革尝试,思政课教师从软件运用、课程内容编排、课堂教学组织、课上学生反响等方面关注热点、发现亮点、提炼重点、找出难点,并通过集体备课和同行交流,分享教学心得、突破教学难关,为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奠定基础。
科研合作
推进学科交流与提升
三校马院共建研究平台,建立联合教研、科研攻关机制,互聘兼职研究人员,联合开展国家社科重大研究项目的合作研究,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间优势互补和相长;建立了一支政学研紧密结合的稳定研究队伍,为京津冀高层次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队伍培养构筑学科平台。
河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河北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基地建设,围绕本校前身北洋工艺学堂工学并举、实业兴国办学宗旨以及学校在中国近现代工业化道路进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开辟具有工科院校特色研究领域的学术研究。学院凭借已有的研究基础,参与到“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四个全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平台建设中,承担了“四个全面”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文化发展道路研究。校际间科研平台合作共建,为教师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协同创新及联合攻关提供了契机。三校联合举办马克思主义理论高端学术论坛、讲座,开展课题调研,取得规模效益。2017年3月,河北工大举办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新型工业化与文化创新学术研讨会,三地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师生参加研讨;三校围绕共同的研究方向开展联合调研活动,赴无锡考察中国近现代工业化道路和京杭大运河经济、文化价值。合作共建提高了三校马院的学术研究氛围与学术研究水平,使学术研究队伍得到了锻炼和提升,对获得工科院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视角大有裨益。
人才交流
推进师生成长与发展
三校马院建立了思想政治理论课和专业课教师的联合培训与学术交流机制,以提高师资培训效率、促进教师全面发展;在保持人事关系及知识产权归属不变的前提下,推进三校教师互聘制度建设,促进跨校授课、跨校指导学生等,实现优质师资共享。
目前,促进学生在京津冀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之间的跨校交流与培养、联合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开展创新人才选拔培养与试验等工作正有序推进。三校建立学工系统及学生组织间的联系机制,联合组织学生开展创业教育、社会实践与校园文化活动,使学生在学期间能够有机会分享京津冀工大三所院校的独特文化、教学名师和学术资源,为本科生及研究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学习提高机会。
实践表明,京津冀高校间“优势互补、共同发展、谋求双赢”的共享理念和合作机制,对学校发展起到了全方位促进作用。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撑,为师资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提供了更高平台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制度创新的重大需求提供了智力支持。
新闻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17-09/26/content_486226.htm?div=-1
文/梁慧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