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张贵——力推生态系统创新
今年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提出三周年。三地的教育协同成为了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
原文如下:
张贵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1年前。2006年,在京津冀三地社科联和所在单位河北工业大学的支持下,他与学院领导发起“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2012年,河北工业大学成立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目前由他担任执行主任。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作为河北省京津冀协同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张贵的调研与专报工作更加稠密。如今,他又把研究视域扩展到雄安新区的建设。
张贵力推生态系统理论,用此理论解构京津冀协同发展,他认为能够给区域带来重大发展的一定是创新,而动力则是建立创新生态系统。教育圈里圈外,张贵皆可谓研究京津冀协同发展达人一枚。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角度观照三地教育协同,他会给出怎样的观点?
达人观点
教育协同发展
应该包括哪些维度?
评价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有很多维度,首先要看治理机制设计是否得当,一定要在保证三地“权责明晰、合作高效”的基础上,以集合政府、学校、社会机构和公民共同参与教育治理作为着力点;二是要看能否解决伴随产业转移带来的人口跨区迁移问题,基础教育资源的布局一定要随之进行相应调整;三是要看高等教育资源的发展路径是否有助于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中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四是要看职业教育资源的布局是否有助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教育协同发展
目前进行到什么阶段?
总体来看,现阶段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实践与区域战略选择的契合程度还有待提高。三地教育协同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用现有的政策实践行动来衡量区域教育发展的协同程度可能为时尚早。不过,现有教育协同发展实践中存在的不足,也能够及时提醒三地教育相关主体积极思考与主动作为;同时,这些“短板”也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指明方向。从目前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实践成果来看,相关主体寻求协同发展的意识是有的,但从国家战略层面考虑协同发展的意识还不够强。
教育协同发展
“短板”问题怎么看?
教育协同发展不仅仅是资源在规模或范围上的跨地区拓展,也并非三地发展要素的简单累加,更应该注重通过结构性的资源调整,构建共享共赢的整体统筹发展模式,实现“1+1+1>
究其原因,河北的“短板”短在省内缺少优质的教育资源。从京津冀区域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来看,三地存在明显的“断崖式”差距。京、津教育发展水平在全国位居前列,河北省则处于中下游水平,部分指数仅有北京市的1/4甚至1/5。以基础教育为例,京津已先于全国大多数省份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涌现出一大批全国闻名的优质幼儿园、小学与中学,但河北省却鲜有能够在全国叫得响的优质特色学校。在高等教育领域,京津可谓名校云集,河北省则是以地方高等教育为主的高等教育规模大省,而非高等教育质量强省。
未来几年,将河北作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战略重心十分必要,建议从四个方面入手补齐“短板”:一是建立京津对口支援河北基础教育发展的有效模式,积极借鉴对口援助和各地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化的经验,通过名校办分校、优质课程资源共同开发、师资管理干部培训、联合教研、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一体化、实验实训基地共建、校际“手拉手”、名师工作站建设、高校和科研机构举办附中附小等方式,加快提高河北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水平;二是构建利用信息化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有效机制,充分发挥京津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将服务范围覆盖到河北省;三是持续加强河北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能力建设,开展地方高校招生协作,建议增加京津地方高校面向河北省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定向招生计划,扩大本科、研究生招生规模;推动包括中央在内的“三地四方”合作,重点支持河北省建设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校和职业院校。
教育协同发展
迫切需要解决什么问题?
京津冀协同发展进展迅速,但在教育方面除了合作办校、开分校外鲜有实质性发展。造成这种现象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体制机制的缺位。一是从历史发展来看,河北行政区划变迁和省会多次搬迁,缺乏一个可持续集聚和沉淀优质教育文化的中心;二是地方经济独立核算使得河北的教育投入大大落后于北京和天津,直辖市的优势长期“虹吸”了河北的优质教育资源;三是缺乏与教育相配套的社会资本。在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要求下,三地政府不能只顾教育而忽略在土地、财政、人事等方面配套政策的引导与支撑。
目前,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应该是人才问题,如果河北不能对京津的教育人才产生吸引力,抑或是不能留住人才,那么三地其实很难真正形成教育协同发展模式。能不能让好的教育项目和优秀的人才真正落地,其关键还是在于三地政府能否提供足够的制度保障和资本支持。
教育协同发展
需要哪些配套政策支持?
这个问题要对应之前提到的四个评价维度。一是要梳理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中各方的特点、优势、需求及可能存在的功能重叠和冲突之处,厘清中央和区域各层面、各类部门在京津冀区域教育协同发展中的责任结构与协同合作方式,从而构建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的治理机制;二是结合区域功能调整和产业迁移的基础教育配套建设和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创生问题,有必要创新一体化发展的办学模式和办学体制;三是有必要促进教育与各相关行业组织的协同,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能力;四是结合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和用工需求,有必要对职业教育的整体布局进行优化调整,构建突破办学地域、有利于产业互补的模块教学方式及教学实习贯通培养方式,提升职业人才培养质量。
文/中国教育报记者 时晓玲
新闻链接:/content/jsonArticle.do?cmd=preview&siteID=35&channelID=1935&contentID=62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