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新闻网:智库多角度建言献策促京津冀产业发展
中国经济新闻网天津讯(记者赵建中 □刘菲菲)日前,由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区域治理协同创新中心、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文化融合与创新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经济新常态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学术研讨会在河北工业大学隆重举行。
“围绕新常态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动力、新发展、新思路、新趋势等议题,从理论和战略层面多角度思考城市、制造业、非首都功能、核心商务区、中小企业、生态补偿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以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智力支持。”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马树强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期间,与会专家就京津冀协同发展中遇到的热点和难题积极地建言献策。其中,三地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和协同联动的城市群、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津冀承接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需要强化的三个支撑点、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中心商务区建设以及新常态下河北省产业发展战略等主题演讲备受关注。
会上,北京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城市经济学会副秘书长赵弘教授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在创新城市发展的理念。“城市要科学规划、实现科学布局。从国外发展经验看,解决城市集聚和效率这个矛盾的最根本设计是组成‘卫星城’格局,其中有3个因素非常关键:距离、通道、规模。”赵弘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京津冀要形成多层次、多中心、分散化布局的城市群,第一个层次的城市群包括北京、天津两大中心邻近京津的中小城市,并围绕京津形成“主城——副中心”、“主城——新城”和“主城——卫星城”的城市格局。从长远来看,应强化石家庄的地位,发挥石家庄在区位、资源和城市能级等方面的比较优势,通过再造区域性中心城市,尽快形成“反磁力”,带动河北中南部区域发展,形成“京津石大三角”。
而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制造业竞争力提升方面,河北经贸大学副校长武义青教授则利用三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分析了京津冀三省市制造业分行业的市场优势、竞争优势及其变动趋势,对照《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的京津冀功能定义,分析了三地制造业存在的突出问题。武义青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首先是空间布局问题,应着眼于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目标,加强政策引导,打造河北高地,为城市群建设营造良好环境。把石家庄定位于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第三级,支持省会做大做强,更好地发挥对冀中南区域的辐射带动作用。
对于非首都功能疏解和津冀承接能力方面,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周立群教授认为,通过构建标准高、机制新的现代服务体系;营造创新氛围浓、创业机会多的生态环境;提升对接首都总部机构的层级和水平来实现非首都功能疏解与津冀承接能力和服务水平提升等是当前需要完善的环节。
而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所长刘刚教授认为,在经济新常态下,京津冀协同发展在经济领域的重点已经不再是制造业的转移和扩散,而是生产型服务业的增量扩散。作为生产型服务业集聚和发展的空间载体,中心商务区的建设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领域。
河北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金浩教授则通过产业升级、承接京津产业转移、创新创业等方面提出了新常态下河北省产业发展路径的建议,并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的认同。
据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张贵介绍,此次研讨会为高校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领域搭建了良好的科研平台,加上河北工业大学校址地理优势,辐射津冀,通过高校智库为京津冀发展建言献策,进一步推动三地在交通、信息等领域的发展。
中国经济新闻网http://www.cet.com.cn/dfpd/jzz/tj/tj/164735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