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芬芳佳木秀 沁人心脾泉涓涓
日期:2017-05-11
信息来源:宣传部 点击量:次
教师,一个人世间最美丽的名字。一代又一代的教育者用他们辛勤的汗水孜孜不倦地浇灌着莘莘学子求知若渴的心,使江山代有才人出,桃李芬芳春满园。“一本教案,一支粉笔,一片深情,清白为人,一生何求多富贵。两间斗室,两千弟子,两袖清风,耕耘桃李,平生已是不贫穷”,这正是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系王秀娟老师的真实写照。自1990年从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王老师一直活跃在教学一线,几乎年年获得学生评出的“课堂教学优秀”,是众多学生和同行心目中名副其实的最美教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王老师对于教师的职业有着独到见解。她认为,教师不仅要懂得课程设计标准,课程目标、课程计划的制定原则,还要懂得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遵循这些标准和原则;不仅要懂得了解学生所需,实施同堂分级教学,还要懂得及时自评教学效果,记录学生在一门课的成长轨迹。因此,语言教学的重点不在传授语言知识,而是让学生用这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应该是语言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操行。
一直以来的教学中,王秀娟老师都会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质量,而对于学生的英语写作,更是一份不落地全批全改并加以讲评。不仅如此,王秀娟老师还为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建立一份学科成长档案,记录着学生在每门课成长的点点滴滴。她用于记录学生情况的笔记本被同学们亲切地戏称为“葵花宝典”。对此,校优秀生班13级尹翔曾经写道:
王老师认为,写作是最直接也是最全面地反映学生思维的一种形式,所以她几乎周周必留写作任务,并且为每个学生建立了专属的学习档案,记录每个人的问题和进步。具有如此治学精神和职业素质的王老师在学生中威信很高,学生们在读研、出国求学或参加国内外夏令营活动时,都以拿到王老师的推荐信而倍受鼓舞。持着王老师推荐信的学生不仅遍布北航、人大等国内名校,还越过大洋远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伦敦学院等世界名校,可以说王老师学生的足迹早已踏遍五大洲四大洋。
严师出高徒,爱心育英才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王秀娟老师一直致力于教育学生养成认真严谨的工作、学习态度,广读群书的兴趣,和深入探析问题的习惯,做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
王老师的语言课堂通常以Free Talk(自由发言)开始,学生们可以畅所欲言,尽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后的阅读文本学习则以小组讨论为主,给了学生很大的自主空间。英语132班的陈旭同学在课程《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课结束时做出了如下总结:
开学初王老师第一次布置小组讨论活动时,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小组合作就是各做一部分后轮流发言,然而到了报告时王秀娟老师的一番点评把我们说的落花流水。原来小组合作需要成员不断交换意见、提问、答辩并进行深入思考。自此之后,我们断不敢再敷衍了事。后来的每次小组讨论中,我们还会有意识地运用老师反复教给我们的critical thinking(辩证思维),小组的合作变得有意思起来。王老师说:“用英语说不明白的东西,用汉语也说不明白,因为根本原因不在语言,而是没有idea(想法)。”原来我们一直在一个误区里:汉语是母语,可以随便说点儿什么不至于冷场,但这样掩盖了我们的思维漏洞我们却毫不知情。
“书犹药也,善读而可以医愚”
俗话说“想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要有一桶水。”王秀娟老师还十分重视自身素质的建设,不断地在个人成长和终身学习的道路上孜孜前行,以榜样的力量照亮着学生们前行的路。
读书是王老师最大的爱好,在青年时就养成的每月读一本书的习惯几乎雷打不动。她还时常引导学生们多读书,读好书,放下手机和电脑,用心去汲取书籍海洋中的精华。王老师的英美文化课不仅仅讲授书本上的客观知识,也融入了她两次去美国研习的经历和感受,提炼成有理有据又有趣的课堂,向学生展示异国的文化特色。在许多学生眼中,王老师教给他们的首先是是思维模式的革新,其次才是知识层面的更新。汉语国际教育142班的朱钰这样写道:
我之所以特别喜欢上王老师的课是因为她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我们的人生导师。她不只是提倡我们要做一个优秀的人,而更是要我们在人生中找到真正的自我。所以我们要多读书,以陶冶自己的情操。记得有一次王老师和我们分享:”We never sleep late; eat when hungry; always help people; always love people.”看到这话我感受到王老师的内心真的是特别的平和,进而油然而生出一种敬佩之感,而这段话也被当作座右铭贴在我的床头。她从没教条地教过我们一条所谓的“大道理”,但她是我最喜欢、最佩服的老师,因为身教胜于言教。
4.乘风破浪,薪火相传
王秀娟老师不仅关爱同学们,也同样关心着青年教师们的成长和进步。“一个人走,可能走得快;大家一起走,才能走得远。”只有教师团队共同成长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青年教师初涉教坛,经验尚浅,王老师经常指导他们进行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2013年王老师回国后,河北工业大学外语学院的若干位年轻教师自发走进她的课堂进行观摩学习。已经毕业的学生介绍说:“不知从何时起,每次上王老师的课都有不认识的老师坐在教室里旁听,后来才得知那些教师都是自发来听王老师的课的。据说有些老师已坚持三年之久,完整地听过王老师的三门课程。有时听课老师还参与王老师的提问和课堂讨论,久而久之来听课的老师也俨然成为了课堂中有机的一部分。”
在几年的时间里,王老师在没有听课任务的情况下多次走进年轻教师的课堂,与老师们交流并进行指导。从课程设计到课堂活动安排、学生语言实践训练方法,再到科学地布置写作任务、写教学日志,年轻教师的各项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王秀娟老师淡泊名利、献身于教育事业的崇高品质,是兢兢业业、鞠躬尽瘁的拼搏精神,是勇挑重担、诲人不倦的优良作风,更是情系学生、大爱无言的红烛人格。王秀娟老师是教师的精神缩影,是为人师表的榜样,是当之无愧的最美教师。她的人正像她的名字一样,如佳木之秀而使桃李芬芳,如涓涓之泉沁人心脾,润物无声。
编辑/贾萧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