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日报》报道我校先端装备制造发展论坛
10月14日,《河北日报》第五版报道我校举办先端装备制造发展论坛。全文如下:
用机器代替人,一个市场规模近千亿美元的“黄金产业”亟待开发
——机器人时代,愈走愈近?
本报记者 周 洁
“2035年,是机器人的时代!”这是科幻电影《我,机器人》里的一句台词。
机器人时代,愈走愈近了吗?虽然还远未到2035年,但机器工人、扫地机器人、擦窗机器人等已经渗透进生产生活的多个领域,担起工人、保姆等责任,人们已开始体验这项前沿科技带来的便利。
敏锐觉察这一未来产业,我省抢先布局。目前唐山已初步建起以唐山松下、唐山开元、唐山开诚为龙头,涉及焊接机器人、矿用抢险探测机器人等的机器人产业基地。预计到2015年,唐山市将建成年产值200亿元的全国最大机器人产业基地。
“我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9月27日至29日,在河北工业大学举行的先端装备制造发展论坛上,120多名国内外装备制造领域专家形成普遍共识: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遇,可以促进中国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转变。
碰撞一:蛇形机器人与熨衣服机器人,谁代表设计方向?
老观点:智能和自动化优先
新观点:社会需要才是出发点
“好球!”9月27日,南开大学机器人与信息自动化研究所所长刘景泰在论坛上刚打开一段视频,里面两个机器人对打乒乓球的场景就吸引了众多与会者。一招一式平稳接球,连续打了多个回合,观众们禁不住喝起彩来。“现在机器人只能做到简单接球,我们接下来的目标是要让它变得更加智能。”在刘景泰的描述里,经过技术改进,两个机器人不仅能实现扣球等高难度动作,还将从合作走向竞争,在人的指挥下进行比赛。
与国内专家更加专注智能和自动化不同,日本立命馆大学的马书根教授所展示的机器人却大不相同。
刚开始,黑黢黢的普通样子,粗糙的外表,屏幕上出现的一个蛇形机器人并没引起过多人注意。谁知这貌不惊人的小玩意一下水,就展示出它与众不同的本事:爬得飞快不说,还有轮子和桨,水陆两栖都能用。“我们更看重功能应用。”马书根介绍,这种蛇形机器人可以胜任土地、泥沼、水下等多种环境,帮助稻田除草,解决人的大麻烦。
不仅如此,在马书根展示的视频里,几乎所有机器人的设计本意都是为了满足实际需要,“这款下水道机器人是为了吸附下水道中的污垢。这款是一名本科生的毕业设计,是一个高空擦玻璃机器人”。
“智能化当然很重要,但我认为,做机器人不是目的,社会需要才是出发点。”马书根表示,科研的出发点,要放在对社会有什么贡献、能否推广到实践中去。“比如有人费很大力气研发了熨衣服机器人,但这其实只要改进衣服面料就能解决,生产出的机器人即便科技含量再高,也毫无意义。再比如,用洗衣机来洗衣服本来就能洗得很干净,又何必再耗时耗力去研究洗衣服机器人呢?”
“机器人不可能代替人,机器人研究的目的是把人解放出来。”这一观点与唐山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理念不谋而合。
据唐山市科技局党组副书记盛志国介绍,唐山松下向市场提供7000套薄板焊接机器人系统;开诚集团研发出矿用钻孔探测机器人、矿用潜水机器人等,都是针对制造、煤矿等行业的具体需求。
“机器人实际就是一个工具。”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院长、“十二五”国家863计划机器人技术主题专家组组长赵杰建议,机器人产业基地在发展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要根据自身区域特色和自身条件,确定地方产业定位。
碰撞二:羽绒服和棉服,品质与成本如何平衡?
老观点:下大力补足精细度短板
新观点:追求高性价比可在品质上做折中
“不得不承认,目前我们的机器人与国外机器人相比,在可靠性、精细度等方面还有很大差距。”科技部高技术中心处长刘进长坦陈。
他通过两段视频佐证自己的观点。第一段视频播放的是美国一家企业研制的一台四足机器人。只见这台机器人在坡地、雪地等不同恶劣环境下行走,都能稳如平地,健步如飞。无论对它进行踢踹,还是从哪个方向施加阻力,它都能保持良好平衡力,继续稳步前行。而第二段视频播放国内研制的相似功能四足机器人时,各项测试结果都显逊色。
“我们也深有体会。”河北钢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采购部经理翟振堂讲了企业的切身感受。为了换一套生产耐磨球的全自动机器人生产线,半年来他曾经考察过国内外多个品牌的机器人。“通过试用会明显发现,国内机器人在控制、精细度等方面明显不足,速度要比国外机器人慢一半,还会出现机器人手臂不能精确抓到耐磨球的情况。”最终,他们选择了价钱稍高的进口机器人。
对此,赵杰并不同意:“精细度、可靠性等指标确实重要,但市场和科研不同,不能一味追求高指标,应注重性价比。”他认为,我国这么多年来之所以没有发展好机器人产业,关键在于走入了追求高指标的误区。
赵杰解释说,国外高端机器人具有先发优势,在我国占据大部分市场,未来一段时间内这一局面难以改变。因此,想要在机器人产业上寻得突破,可从低端机器人方面发力。
“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企业较多,这类企业一方面迫切需要自动化设备,来解决用工难、劳动成本高的问题,另一方面还非常关注投资回报周期,希望花尽量少的钱和时间收回成本。”在有些专家看来,这些企业只要求用少量成本买到能代替人工的机器人,而在精细度、控制能力等品质指标上可以做些折中。
“这就好比我们买棉衣,羽绒服确实保暖,可是如果没有那么多预算,买一件普通的棉服也可以实现基本御寒,只是可能没有羽绒服质量好、暖和。”一位专家打了这样的比喻。
“我国机器人企业可以走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赵杰建议,可以先在低端产品方面寻得突破,以此推动规模化应用,从而在使用中不断发现问题进行解决,进而提高产品精细度和可靠性,并降低产品成本,积累经验后再向高端市场发力。
碰撞三:“工业机器手”与“机器厨师”,谁主未来?
老观点:劳动力减少为工业机器人提供发展空间
新观点:服务机器人产业初露端倪,不容错过
“目前我国的工业机器人平均装机量远低于世界水平。”赵杰预测,工业机器人将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刘进长对此表示赞同:“由于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等原因,我国制造业工人总数在不断减少,这为工业机器人发展提供了机遇。”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制造业从业工人大约1.2亿人,其中城市工人3000万人,农民工9000万人。如果按现在的人口政策来说,到2023年,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口将减少2200万人。赵杰估算,以2020年有1亿个制造业工人计算,要达到意大利目前中等水平的话,需要新增130万台机器人;要达到德国相对高端水平的话,需要240万台机器人,“未来市场巨大”。
不同于多位专家青睐“工业机器手”,北京理工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所的段星光教授独辟蹊径,“服务机器人才是未来发展方向。”他认为,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停留在缓慢成长阶段,我国已经失去占领市场的最佳时机与地位,“服务机器人如果不加快产业化步伐,也会重蹈覆辙,巨大市场会被别人瓜分。”
在展示的幻灯片中,一粒小小的胶囊也是一台服务机器人,它帮我们看清消化道的详细状况,无需再忍受胃镜、肠镜等检测的痛苦。而在北京的某高校食堂场景中,已经上岗的烹饪机器人颇有神厨风范。“机器厨师”凭借其强大功能,可制作400多道菜,便捷地为食客提供美味。
“这些就是服务机器人,具有移动性、灵巧作业、识别与决策、人性化等特点。”段星光介绍,服务机器人可在助老助残、教育娱乐、医疗健康、抢险救灾等方面发挥替代作用,即将成为全球高技术竞争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据预测,此领域将呈爆发式增长,于2020年前后成熟,到2030年市场规模预计近700亿美元,而工业机器人只能达到近200亿美元。
“服务机器人产业目前初露端倪,统一的国内、国际标准还未形成,其核心技术还存在巨大突破空间。”在段星光看来,及时抓住新机遇,大力攻关服务机器人行业核心技术,才能为我国抢占机器人市场创造先机。“尤其要在模块化技术、人机交互与控制等核心技术、集成示范应用平台及标准制定等方面取得突破,通过在优势行业中示范应用,加快形成服务机器人产业链及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