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荣的革命传统
河北工业大学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在历次反帝爱国斗争中,广大进步学生积极投身到革命洪流之中,为民族的解放和祖国的独立富强进行了英勇的斗争,先后涌现出一批舍身报国的英雄人物。 1919年,伟大的“五四”运动时,天津学生联合会在学校前身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校址草厂庵成立,学校学生谌志笃当选为会长。这年9月,“觉悟社”经酝酿也在学校前校址东南角草厂庵天津学生联合会办公室成立。现在河北区天津觉悟社旧址展览中,介绍觉悟社的史料中,涉及学校两位人物,其一就是谌志笃。谌志笃,贵州人,是当时觉悟社发起人之一,有他断指写下的血书,是他1919年6月19日剁去左手手指代表全体学生写下的誓言,共16个字:“学生做事,纯本天良,不为势迫,不为利诱。”再一个就是黄爱。黄爱,湖南长沙人,被称作“三湘人杰”,1919年春到学校前身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就读。伟大的“五四”运动后,积极投身于反帝爱国学生运动,参加了天津学生联合会执行部的工作,并担任周恩来主办的《天津学生联合会会报》的编辑,被吸收为“觉悟社”第一批社友。后来,主要是从事学生运动,被学校除名。1920年夏天,经李大钊介绍,黄爱由北京去了上海,会见了陈独秀,并在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社担任缮写和校对。在陈独秀的影响和帮助下,黄爱更加坚定了投入工人运动的决心。1920年9月中旬来到长沙,在《湖南通俗报》上发表了《告工友书》,并和庞人铨相遇,着手创建湖南劳工会,在湖南开展大规模工人运动,成为早期的工人运动的先驱。1922年1月17日凌晨,在同资本家、反动政府斗争时,黄爱与庞人铨惨遭杀害,黄爱年仅25岁。这便是当时震惊中外的“1•17”惨案。去年春天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的大型电视连续剧《中国1921》就有对黄爱的介绍。
黄爱说:我的人生,终必为劳工运动一死。
我决定洒我的热血,作第一个牺牲者,去换得自由,将来世界都享着自由。
我的血终究是要流的。
我的一腔热血将为湖南工人而流,我的这顶头颅将为湖南工人而断。
1921年8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天津地方委员会也在学校前身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成立,全面工作由学校学生共产党员卢绍亭主持,卢绍亭后来成为天津地方党的重要领导人。
卢绍亭,河北丰润人,1919年车轴山中学毕业后考入学校。在校期间,卢绍亭参加了学校进步学生组织的秘密读书会,阅读进步书刊,传播先进思想。特别是1924年春,在即将毕业时,把全部身心都投入到革命工作中,并积极参加校外各种进步学生活动,被校方除名。从此,专职从事革命工作。1926年后,因工作需要,转战张家口和西北,先后做工会工作和政治工作。在陕西渭南农村从事地下工作时,奉陕西省委命令,改名廉益民,后任西北工农革命军政治部主任。1928年5月他和刘志丹、唐澍、谢子长、吴浩然组织领导了有名的陕西渭华起义,也称渭华暴动。同年6月,在工农革命军与军阀部队及地方警察、民团作战时,卢绍亭壮烈牺牲,时年27岁。去年6月14日《每日新报》在“寻访英雄足迹,见证光辉岁月”介绍于方舟事迹时提到了卢绍亭。说他枪法特别好,打得准。前几年在介绍渭华暴动八十周年时,电视连续剧《渭华暴动》中就有对几位领导人的专门介绍。卢绍亭说:
民族、民众的利益始终大于一己小家的利益。
我要竭尽全力把国民革命进行到底。
就是刀架到脖子上,也没什么可怕的。
为了人民的幸福和民族的解放,我宁做飞蛾扑火。
1938年3月,值此日本大举进犯、践踏我大好河山,国难当头之际,学校教授杨十三(前面已经提到了)、马沣、洪麟阁、连芬亭等,带领河北省立工业学院爱国师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与“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取得联系,并成立了该会所属的“工字团”(以工业学院师生组成),参加冀东抗日联军并组成西路军,同日伪军浴血奋战。当时学校斋务主任洪麟阁任抗日联军副司令员和西路军司令员,化工系教授,留美博士杨十三任西路军政治部主任。他们共同参加策划并组织了有名的冀东大暴动。洪麟阁,唐山遵化市地北头人,晚清王朝正黄旗人,出生官宦之家,1938年10月,在天津蓟县穿芳峪台头村北与日军作战时壮烈牺牲,年仅35岁。在当地流行着这么一句话叫,低(地北)头生,台头死,说的是洪麟阁出生在地北头,牺牲在台头村。
洪麟阁说:
日寇侵略中国,要把中国变成他们的殖民地,让我们的父老兄弟沦为他们的奴隶。凡是有血性、有骨气的同胞,谁能容忍。
革命就得流血。
快快撤离,不要管我。反正不许当俘虏。
还我河山。
杨十三,又名杨裕民,迁安县杨团铺人,1939年7月21日捐躯在山西太行山,享年50岁。
杨十三说:御侮复仇,非讲求武备不为功。吾侪与敌人决战之期至矣,吾愤累年,誓当以死报国。誓必战死疆场,马革裹尸,决不辗转床褥作亡国奴。
去年7月26日《每日新报》在“建党专刊”用整版的篇幅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杨十三教授的事迹,同时也提到了洪麟阁(见新报)。
1937年任学院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的赵观民,又名田野,河北保定市人,1939年夏,奉令到冀东抗日前线,任冀东西部地委书记。1942年9月,日伪军联合对冀东抗日根据地进行第五次“治安强化运动”,他带领游击队转移到河北兴隆县深山区继续坚持斗争。由于叛徒告密,9月19日,在茅山沙峪沟被日伪军包围,在掩护其他同志安全突围的战斗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英年28岁。现天津蓟县盘山烈士陵园有两个大主墓,其一就是田野,即赵观民。去年4月12日,《每日新报》在天津开展“寻访英雄足迹,见证光辉岁月”活动中,专门介绍了田野的事迹(见新报)
赵观民说:
救国于危难,解民于倒悬。赶出外国侵略者,建立崭新的社会。
干革命就不能只顾个人安危,得拼死拼活,争分夺秒。
不要管我,各自为战。能冲出去的要冲出去。
人宁可站着生活一秒,也不跪着生活一生。
不仅上述各时期学校进步师生站在斗争的前列,在解放战争时期,我们学校也燃烧着革命的火种。1945年日本投降后,河北省立工业学院伴着抗日战争胜利的凯歌,开始复校复课。这时中共地下党组织在学院成立,并在1947年领导了师生反美抗暴游行和反饥饿、反内战的爱国运动。通过反帝爱国斗争,提高了师生的思想觉悟,培养了一批革命积极分子,也为河北工业大学的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革命烈士简介
杨十三烈士
杨十三,原名彦伦,别名裕民,1889年生于直隶省(今河北省)迁安县杨团堡村。
杨十三于1915年在天津南开中学毕业后,考入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应用化学科,1918年毕业。毕业后在直隶工业试验所研究造纸。1920年7月至1923年5月,留学美国赛瑞术斯(Sgracuse)大学森林系,专攻造纸。1923年8月回国后,任直隶工业试验所化学工业课技士、课长,并兼任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化学教员。1929年“工业专门”学校改成河北省立工业学院后任化学讲师、副教授,并兼任斋务课主任。1937年后,投身抗日战争。
杨十三是我国二十年代著名的造纸专家。他在直隶工业试验所工作期间,经数年苦心研究,终于首创代替木浆造纸的“碱法亚硫酸盐苇草制造纸技术”,通称“苇草造纸法”。这一技术当时在上海、江南造纸厂首先推广,至三十年代,大江南北各大造纸厂广为采用,为我国造纸工业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杨十三在河北省立工业学院任教期间,因其基础理论扎实,实践知识丰富,讲课生动活泼,深受学生欢迎。尤其他常用民主思想启发学生,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更受学生爱戴。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支援学生参加抗敌敢死队;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他指导学生自治会发表“抗日救国宣言书”,与学生一起参加“一二•一八”示威游行时,以教授的身份走在队伍的前列,并冒着生命危险指挥学生疏散,掩护受国民党政府迫害的学生离校。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7月28日天津沦陷,工业学院遭敌人破坏,被迫停办。杨十三抱着“愤累年,当以死报国”的决心,置日本占领军复课“勒令”于不顾,秘密与中共冀热边特委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组织“华北人民抗日自卫委员会”取得联系,建立起地下抗日武装力量,成立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三军区第四军分区游击队,任政治部主任。7月,参加冀东武装暴动,立下战功,队伍扩大到五千余人。9月,奉命西撤,途中,遭敌军袭击,司令员洪麟阁战死,队伍受阻。
1939年6月,杨十三奉朱德总司令电招,率冀东起义部分骨干奔赴太行山八路军总部。7月,日本侵略军分九路向太行山区进犯,形势紧迫,杨十三正在病中,随军转移途中,牺牲在陕西省襄恒县上遥镇,时年50年。
为悼念杨十三烈士为民族独立而战的革命精神和领导冀东武装起义的功绩,1939年9月18日八路军总部在晋东南襄恒县土河村举行“追悼杨裕民烈士大会”,朱德总司令主祭,彭德怀副总司令致悼词:“杨裕民先生的牺牲,使我军失去了一位亲密合作的忠实朋友,使冀东人民失去了他们的抗日领袖,使我们的国家失去了一位爱国热情极高的科学家。”在延安的毛泽东主席送去“悼念冀东抗日英雄杨十三”的挽联:“国家在风雨飘摇之中,对我辈持增担荷;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于先生犹见典型。”横额题为:“浩气长存。”朱德总司令的挽词是:“渤海毓雄,民族之杰;蔼蔼风信,异质挺特;冀东义起,倭奴气慑;瞻彼真空,彪炳日月。”当日,在重庆的各界知名人士和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的董必武、叶剑英、张伯龄、魏元光等在沙坪坝南中学同时举行“杨十三先生追悼会”。
1950年10月,杨十三的遗骨,遗葬于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洪麟阁烈士
洪麟阁,原名占勋,曾用名冲霄,满族,1902年生于直隶省遵化州(今河北省遵化县)。
1917年考入丰润县车轴山中学,1921年毕业后,即考入直隶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4年毕业。在大学读书时,多次聆听老校友李大钊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演讲,接受进步思想。
1926年他在河南工作时,被冯玉祥召为幕僚。1933年任冯玉祥部华北民族抗日同盟军军法处处长。因与日军作战失败,他辞职回到唐山,总编《工商日报》,抨击时弊,宣传抗日。因支持开滦煤矿、启新洋灰公司、华信纱厂工人的罢工,报社被封。
1935年春,到河北省立工业学院人斋务课课员兼附属高职部国文教员,经常用民主思想启发学生,支持学生的进步活动。他审定并支持学生自治会发表《为抗日救国争自由宣言》。在“一二•九”爱国运动中,他参加学生的示威游行,走在队伍的前列,冒着生命危险指挥学生于军警搏斗。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与杨十三等组织地下抗日组织——“工字团”。1938年春,与杨十三率工字团成员潜伏冀东,准备武装起义,组成华北人民抗日联军第三军区第四军区游击队,人司令员,他为支援武装起义,带头变卖田产和家产,动员岳父捐款和其亲人参加抗日联军,为冀东武装起义,立下战功,使队伍扩大到五千余人。
1938年9月,因武汉失守,形势紧迫,“华北抗联”由冀东向京西撤退。途中,遭敌军堵截,队伍受阻。为掩护先行部队安全撤离,决定设伏击阻击敌人。在与敌人搏斗中,他临危不惧,身先士卒,身负数弹不下战场,最后壮烈牺牲在遵化县台头村北川芳谷。年仅36岁。
新中国成立后,遗骨移葬在唐山市冀东烈士陵园。
赵观民烈士
赵观民,字观达,曾化名田野、张建冀、赵耕田、陈华等。1915年生于直隶省清苑县(今河北省保定市)。
1931年,考入保定第二职业学校化学科学习,1934年毕业,留校任化学试验室管理员。1934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一面工作,一面留在保定市内开办油漆店,作为地下党秘密联络点。
1935年“一二•九”运动爆发后,被中共北方局派往天津,进入河北省立工业学院,任化学馆试验助理员。他在天津市地下市委领导下,积极在学生中发展组织,于1936年吸收学生会负责人张津生,冯建章参加共产党,建立工业学院地下党支部,任支部书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赵观民被地下党任命为“天津工人救国团”主任兼党团书记。1938年5月被任命为中共长江局领导的“平、津、唐点线委员会”委员,分管天津点和津唐线的党务工作及内部财务工作。冀东暴动失败后,他化名赵耕田深入到丰(润)、玉(田)、遵(化)山区农村,坚持敌后游击战。1939年夏,由中共冀热察边区党委调他任冀东西部分地委书记,兼蓟(县)、宝(坻)、三(河)联合县委书记。在极端残酷的环境中开展工作,与军事干部一起,以盘山为中心,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治安强化运动”,建立农村基层政权,发展农村党的组织,动员群众参军参战,反特除奸,减租减息和生产自救,工作颇有生气。当时农民中传诵着:“要当八路上盘山,钱粮依靠蓟宝三”。但, 1942年由于日伪特务出卖,不幸牺牲,年仅27岁。
全国解放后,遗骨移葬蓟县境内的盘山烈士陵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