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
了解学校的历史,就是传播学校的文化。因为河北工大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是我们师生精神上的鼓舞。
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在有一批高水平的教师传道授业、有位高爵显的名人办学和凝聚鼓舞师生向上的学校精神等方面。
历史上许多名师曾在学校任教,他们中有的就是文化名人,比如李叔同,赵元礼。
李叔同大家熟知一些,他是著名画家,弘一大师,他1910年从日本留学回来,最先任教在学校,是经老同学周啸林的邀请,来学校任图绘教员的,教授用器画、铅笔画、毛笔画、水彩画。周啸林是当时学校的语文教员。赵元礼,又名赵幼梅,是天津近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华世奎、孟广慧、赵元礼、严修),还是诗人,著有《藏斋集》、《藏斋诗话》等,被誉为天津近代诗坛三杰(严范孙、王守恂、赵元礼),在学校建校之初任庶务长,负责教员课程安排,管理学生学习生活以及学校经费的筹措等,近6年时间。
学校不仅有不少名师执教,还有不少名人长校。
仅从光绪二十八年十二月初到宣统三年的近10年间,学校经历了五任总办、监督(校长)。尽管他们在校任职时间都不长,有的仅仅半年,最长者也只有4年多,但由于他们都是位高爵显,文人名流,因此,都为河北工业大学历史写下了浓重的一笔。
学校前身北洋工艺学堂创始人凌福彭,他是直隶新政的开拓者。凌福彭广东番禹县金鼎乡(现广州市黄埔区深井村)人,光绪十九年(1893)中举,二十一年进士,二十七年(1901)补授天津知府。其在任时,创办天津商务公所,改革狱政和司法体制,试办地方自治,辅助袁世凯兴办教育,创办北洋工艺学堂等。1903年1月,他在受命创办学堂后,立即照办,勘选堂址,动迁民房,详定暂行章程,亲自招考学生,厘定课程,聘请教师,很快于1903年3月19日举行了开学典礼,并聘请日本工学士藤井恒久为教务长,天津近代诗坛三杰之一的赵元礼任庶务长。同年5月还选派19名学生游学日本,学习考察2个月。
北洋工艺学堂创办半年后,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周学熙正式接任学堂总办(校长)。周学熙,字缉之,号止庵,安徽至德(今东至)人,1866年1月12日出生于官宦世家。其父周馥,清末曾任山东巡抚、两江、两广总督。周学熙16岁时中秀才,1894年中举,最初在浙江为官,后为山东候补道员,1900年入袁世凯幕下,1902年随袁世凯来天津,任天津候补道、直隶按察使等要职。周学熙主持 北洋实业,创办银圆局,是袁世凯推行新政的得力人物。 他一生致力于办实业,为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做出不可磨 灭的贡献。.
周学熙任总办期间在校学生已达177名,并开始分 科,机器科、化学科以英文教授,化学制造速成科、图绘 科及预备科以日文教授。半年后周学熙以公冗辞,由江苏 提学使毛庆蕃接任总办接任总办。
毛庆蕃,字白宣,号实君,江西省丰城县(今丰城市)人,1849年出生于官宦之家。1873年中举,随后游学各地。光绪十五年(1889)年中进士,是“太谷学派”的传人。光绪三十年(1904)调任直隶布政使,同时被差任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总办,1908年又调任甘肃布政使。在任护理陕甘总署后对遭受重大损失的敦煌文物加以保护抢救。
敦煌自1900年5月被王道士发现藏经洞后,大量文物遭到外国文物贩子的巧取豪夺,流失严重。当毛庆蕃接到学部官员的电告后,非常重视,立即派兵将王道士控制起来,并从转经筒中搜出剩余经卷8000多件,全部解运进京,令学者们大喜过望,成为保护敦煌文物的功臣。
毛庆蕃著有《江苏学务公牘》1卷、《奏议》6卷、《书牍》6卷、《古文学余》10卷。
毛庆蕃任校长时间也不长,至1904年8月又由周学熙复任学堂总办,先后近4年时间。周学熙在任期间,首创了“工学并举”办学特色,并于1906年9月选拔19名学生到日本西京大学所属工厂实习造纸、制革、制碱、染色、铁工等工艺。1907年2月至9月第一届共50名学生毕业,其中又选出14名优等生送往日本深造。这年5月在德国教习带领下,机器科试造3匹马力气机,三个月完成后,继续试造6匹马力气机。
学校第四任总办为孙多森,从1907至1909年在校在任近3年。
孙多森,字荫庭,安徽寿州人,1867年1月23日出生,也是晚清高官子弟中的实业家。其父曾任江苏记名道、南京洋务局总办。孙多森1885年中秀才,继办贡生,捐候补同知。1898年2月在上海与其兄孙多鑫(实业家)共同创办国内第一家华商面粉厂——阜丰面粉公司,任总经理。1901年升任候补道,1906年来天津到袁世凯幕下任职,曾担任直隶全省工艺总局总办,办了很多实业,是周学熙的重要臂膀。1907年1月就任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总办,他在任时,直隶高等工业学堂开始迁入河北窑洼新校舍(黄纬路现天津美术中学处)。此时,学堂管理更为规范正规,建制合理,机制畅通,师资队伍整齐,教学设施较为完善,生源较广,除直隶本省外,来自国内14个省区的学生占30%。
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总办任职最长者当属邢端,从1909年到1913年近5年时间。邢端是科举制末代的老翰林之一,也是爱国的高级知识分子,曾受到毛泽东主席的宴请。
邢端,字冕之,号蛰人,笔名新亭野史,贵州贵阳人。光绪二十七年举人,光绪三十年(1904)进士,后留学日本,毕业于日本大阪高等工业预备学校及东京法证大学。历任翰林院检讨、奉天八旗工厂总办、直隶高等工业学堂监督(1908年12月直隶总督颁令学堂总办改称监督)。1917年起历任农商部矿政司司长、工商司司长等职。
事实上邢端在孙多森任监督(即总办)时已任副监督,与孙多森遵照学部章程,并参照欧、美、日各国工科大学的教学情况,修订课程计划,呈报学部核准,学生学业期满,毕业照章请奖,建立档案。还附设两年制中学实习科,实习科毕业可直接升入高等工业学堂。对已毕业的各学科学生,经直隶学务司和学部复试合格发给毕业证书,并奖给“举人”出身。1911年,学堂开始接通火力电源,正式使用电力,结束了以油灯、蜡烛照明和以人力为动力开动机器的历史。这一年机器厂又添置了车床、电机。1912年7月,遵照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修订章程,学生入学由年初改为暑假后开始(始业),8月,教育部颁令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改为直隶高等工业学校。邢端在任时强调“学所以救国也。一人求学不足以救一国,则合人人而求之”。特别指出,“今天下方多故,货弃于地,利弃于人,海内士夫汲汲图救国之策”,“吾国实业之发达非望之生等而孰望哉”?激励学生为国而学。
新中国成立后,邢端于1951年7月被聘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1959年3月3日病故,享年76岁。
邢端长于山志掌故,精书法、工楷、行书。著有《黄山游记》、《齐鲁访碑记》、《山游日记》、《贵州方志提要》、《读南北史割记》等。
最能体现学校人文精神的是魏元光院长长校时指导办学的八字校训,即“勇毅专精,勤慎公忠”。
这八字校训是宣传部老部长陈德第先生2003年根据已故魏元光院长的讲话精神概括出来的。虽然这八字校训历史上没被正式明确和传续下来,但从1929年学校升格为河北省立工业学院起,魏元光院长就按这八字精神指导办学、规范教育师生,从而使学校为发展工业实现强国做出贡献。
这八字校训的主要意思是:勇则向前,毅则刚强,专则恒久,精则深博;勤以立学,慎以修身,公以处世,忠以报国。
“勇”,就是勇敢之意,是人类最美好的品德之一。
“毅”,就是刚强坚毅的意思,强调人要有坚强的毅力和坚定的意志。
“专”,讲的是持之以恒。强调做任何事情都要专心、专注、专一,不见异思迁,不心猿意马。
“精”,即精透 、深邃、广博。这是根据《论语•子张篇》中“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之意而得,是源自孔子的学生子夏的读书心得体会。
“勤”,就是勤劳、勤俭、勤奋、勤思,包括努力学习、工作和节约、俭朴两个重要方面,这是古人崇高的美德。
“慎”,就是谨慎、慎重、慎独。这是道德上的最高要求,修身之道。它强调为人要自重、自警、自省、自勉。规范行为、严于律己,亦即古人所讲慎独。
“公”,要求的是人格境界,真实无妄,诚实无欺,为人处世公正、公道、公平,公正无私。
“忠”,就是衷心、忠实、忠诚,坚贞不屈,矢志不渝,忠心耿耿。
这八字校训精神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体现了我们学校的传统。它进一步告诉我们,河北工业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务实、无私奉献和爱国献身精神。
1937年,当时全国正处在危难之际,魏元光院长告诫大学生们,“在现在的时候,凡事莫大于国难。”他说:“无论古今中外,一个民族,当国难当头,存亡绝续之交,由于时代的刺激,必然的要产生大仁大勇、忠肝义胆之士,以国家为前程,以天下为己任,有大我而无小我,有民族而无个人,公而忘私,国而忘家,不惜以自己的肝胆心血铸成民族之魂,不惜以个人的头颅换取民族的独立,成仁成义,为公为国。”要大家“精诚团结,共赴国难”。
校训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师生所遵从的行为准则,是激励鞭策师生奋发向上的动力,它代表着学校的传统和形象,它反映了学校创建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因此,它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正是“勇毅专精,勤慎公忠”的八字校训,培养了工大人以天下为己任,忠贞爱国,临危不惧,艰苦创业,自强不息,历经磨难而不衰的尚勇精神、爱国情操和敬业乐群、道艺兼修、好学求新、务实进取的高尚品格。